正帮着老农扫蝗虫;城隍爷带着土地公们挑水浇地,泥点子溅了满身;有个穿绿袍的仙童举着竹篮,专捡蹦得最高的蝗虫,正是当年张兴东救的婴儿,如今的轮回仙官。
“师祖,您看我捡了多少!”仙童举着满篮蝗虫跑来,篮子底的梅花孔漏着土,却漏不掉那股子鲜活气。
张兴东刚夸了句“好小子”,就见太白金星慌慌张张跑来:“陛下,不好了!东海龙王带着虾兵蟹将闯进来了,说咱们没请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果然,云端里翻涌着浪花,敖广气鼓鼓地叉着腰:“凭什么他们都有差事,我龙宫就闲着?”
张兴东忽然笑了:“正等你呢。人间的稻田渴得很,你带些雨水去润润,记得别太大,刚浇过的地怕涝。”
敖广愣了愣,随即喜笑颜开:“这差事我擅长!”一挥手,细雨就顺着风飘向田野,落在禾苗上沙沙响。
日头偏西时,互助会成了集市。妖族的皮毛换了佛门的念珠,龙宫的珍珠串成了给孩童的项圈,鬼差们赢了牌九,正哼哧哼哧帮孟婆劈柴,斧头起落间竟带着节奏。张兴东坐在瑶池边,看着三界的生灵围坐在一起,分着凡间带来的麦饼,忽然想起瓦岗村的晒谷场——收完麦子,邻里们聚在场上分新粮,谁家的饼子掺了芝麻,谁家的粥里多放了豆子,都清清楚楚,却没人计较。
“陛下,您看那是什么?”太白金星指着天边。
只见无数光点从四面八方升起,有百姓的炊烟化作的白气,有妖族内丹的红光,有佛门佛光的金色,还有鬼魂们的执念凝成的幽光,在凌霄殿上空汇成一条七彩的河,河面上漂着个熟悉的竹篮,正是他刚编好的那个。
“这是……万民伞?”托塔李天王喃喃道,“只有德被三界,才会有这等景象。”
张兴东却想起娘说的话:“人心就像竹篾,看着脆,顺着纹路编,能成筐成篓,装得下千军万马。”他望着那片光河,忽然明白所谓普天同庆,从不是敲锣打鼓的热闹,是你帮我补补衣裳,我帮你看看庄稼,是每个生灵都觉得,这天地间有个地方惦记着自己。
四、长明的灯火
互助会结束后,天庭有了新规矩。每月初七,南天门都支起竹棚,各路神仙不用递拜帖,带着本事来换需要的物件。牛魔王的角好了,常来教小仙童们练拳脚;冰夷水神的小龙崽长大了,帮着忘川河疏通河道;就连最吝啬的东海龙王,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总在凡间需要雨时准时出现。
张兴东依旧爱在三更天编竹篮,只是竹篾换成了天边的流云,编出的篮子能装下月光。有次编着编着,听见殿外有脚步声,竟是瓦岗村的王伯,拄着他送的拐杖,在云阶上慢慢走。
“东子,我托人给你捎了袋新麦。”老头从布包里倒出麦粒,金灿灿的在云里滚,“村里的娃娃们都知道天上有个玉帝,是从咱瓦岗村走出去的,都学着你编篮子呢,说要编个能装星星的。”
他抓起一把麦粒,放在掌心搓了搓,麦壳簌簌落下,露出饱满的仁。恍惚间,长安街的雪落在麦仁上,边关的风吹过麦浪,忘川河的水灌溉着麦田,最后都化作凌霄殿檐角的灯——那是用人间的灯火、妖族的内丹、佛门的舍利、鬼魂的执念共同点亮的,风吹不熄,雨淋不灭。
太白金星进来时,看见玉帝正把麦粒撒向云海。那些麦粒落地生根,长出成片的麦禾,麦穗上结着的不是麦粒,是一个个小小的心愿:有百姓盼着丰收,有小妖想修成人形,有鬼魂惦记着家里的桃树,还有个刚飞升的小仙童,希望师祖编的篮子永远都有个透气的梅花孔。
“陛下,明年的互助会,要不要通知四海八荒都来?”太白金星笑着问。
张兴东望着麦浪尽头的光河,那里正漂来个新的竹篮,篮子里坐着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正往灶膛里添柴,火苗映着她的白发,像极了当年在瓦岗村的模样。
“不用通知。”他拿起竹篾继续编,指尖的动作熟练又轻柔,“心里装着别人的,自然会来;还没学会的,看着看着也就懂了。”
檐角的灯又亮了些,照得三界一片通明。原来普天同庆从不是强求的欢腾,是千丝万缕的牵挂拧成的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温暖,是每个生灵都明白,这天地间最结实的篮子,永远为需要的人留着个透气的孔,好让日子能顺畅地流进去,酿成甜。
喜欢。
第583章 玉帝张兴东之普天同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