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9章 高考[2/2页]

冰阳之歌 河子文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成才的作家,高考于他而言,是一段充满遗憾与不甘的过往。记忆的时针拨回到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同龄人在高考考场奋笔疾书时,他却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常规的升学之路。第一次参加成人高考失利时,他独自坐在城郊的小河边,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血色,泪水混着河水无声地流淌。“名落孙山”四个字,曾像巨石般压在他心头,让他无数次质疑自己的选择。
     但冰阳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想起鲁迅在《热风》中写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擦干眼泪,转身投入到更刻苦的自学中。白天,他在印刷厂当学徒,手指被油墨染得漆黑;夜晚,他蜷缩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借着昏黄的灯光啃读文学理论着作。从《中国现代文学史》到《西方文论》,从唐宋诗词到世界名着,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参加文学函授大学时,他省吃俭用攒下路费,辗转数百里去听名师授课;为了一篇文章能发表,他反复修改十几次,将稿件寄往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社。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第一篇散文《故乡的老井》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时,冰阳抚摸着铅字,激动得彻夜未眠。此后,他的笔耕从未停歇,从地方小报的豆腐块文章,到成为多家知名媒体的自由撰稿人,再到出版个人散文集,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坚持。“坚守自己最初的诺言,为灯塔文学方向高举新时代旗帜!”冰阳握紧拳头,目光坚定如炬。在他看来,文学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更是照亮社会、启迪人心的灯塔。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高邮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冰阳打开台灯,暖黄色的光晕中,他铺开新的稿纸,决定为即将高考的学子们写点什么。他想起白天在街头看到的那些年轻面孔——有的眼神中透着自信与从容,有的却写满焦虑与不安。“孩子们,高考或许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绝不是终点。”他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就像鲁迅先生,他的人生轨迹因弃医从文而彻底改变;我的人生,也在自学的道路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冰阳回忆起这些年与年轻文学爱好者交流的场景。曾有个高考失利的女孩,在信中哭诉自己的绝望。他回信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附上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后来,女孩重拾信心,通过自考考上大学,如今也成为了一名文学创作者。“每一条道路都有独特的风景,重要的是永不言弃的信念。”他在文章中写道,鼓励学子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夜深了,整座城市陷入沉睡,唯有冰阳的书房依旧亮着灯。他反复修改着文章,将对鲁迅精神的理解、自己的人生感悟,化作温暖而有力的文字。他写到高考的意义不仅在于分数,更在于这场奋斗让年轻人学会坚持、懂得担当;他呼吁学子们传承鲁迅的批判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一个清醒的思考者、勇敢的行动派。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冰阳终于完成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他望向窗外,第一缕阳光正穿透云层,洒在高邮古老的城墙之上。远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新的一天开始了。他将文章仔细收好,心中默默祈祷:愿今日踏入考场的学子们,都能以笔为剑,披荆斩棘;愿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对理想的执着,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而他,也将继续以笔为旗,在文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更多人点亮精神的灯塔。
    喜欢。
  

第279章 高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