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6章 忆童年江南行[2/2页]

冰阳之歌 河子文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那些被我们拾起又放下的石子,依然安静地躺在河底,等待着下一个有缘人来发现它们的美。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船上,船家看着我们湿漉漉的裤脚和沾满泥沙的手,笑着递来两条毛巾。芝儿把石子仔细包好,说要把这些“江南的礼物”珍藏起来,还计划着回去后用这些石子装饰我们的工作室,让江南的气息永远留在身边。
     这次来江南,不仅是为了重拾童年的梦想,更是为了一次特别的采访。我们的第一站是苏州。这座有着“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一踏入便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我们走进拙政园,园内亭台楼阁、水榭回廊,布局精巧,一步一景。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的垂柳和古桥,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芝儿拿着相机,以“小草”的视角,捕捉着每一处细微的美好,她专注的样子,在这如画的风景中显得格外动人。
     在拙政园里,我们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园林设计师。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历史渊源。他说,苏州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每一处景观的布置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老人也耐心地解答。这次采访,让我们对苏州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离开拙政园,我们来到了平江路。这条古老的街道保留着苏州最原始的风貌,青石板路、白墙黛瓦的民居、狭窄的小巷,处处都透着江南的韵味。街道两旁有许多特色小店,有卖传统手工艺品的,有卖江南美食的,还有一些茶馆和咖啡馆。我们走进一家茶馆,点了一壶碧螺春,坐在窗边,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听着评弹艺人悠扬的唱腔,感受着江南的悠闲与惬意。
     在平江路,我们采访了一位制作苏绣的手工艺人。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精美的苏绣作品,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有生命一般。她向我们展示了苏绣的制作过程,那细腻的针法、巧妙的配色,让我们惊叹不已。芝儿用“小草”般谦逊的态度与她交流,记录下匠人对艺术的坚守。手工艺人说,苏绣是江南文化的瑰宝,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苏绣。我们被她的执着和热爱所感动,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切。
     从苏州来到杭州,西湖的美景让我们陶醉其中。站在苏堤上,眺望远处的雷峰塔,湖水波光粼粼,周围群山环绕,如诗如画。我们租了一艘小船,在湖面上缓缓飘荡。芝儿轻轻拨动着湖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我们和这美丽的西湖。
     在西湖边,我们采访了一位研究南宋文化的学者。他向我们讲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繁荣与文化发展,以及西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说,西湖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文人情怀。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对西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江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除了欣赏美景和采访,我们还深入到江南的乡村,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我们来到了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村里的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树木。村民们热情好客,看到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纷纷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
     在一位老乡家中,我们品尝到了地道的江南美食。鲜嫩的清蒸鱼、香甜的糯米藕、清爽的莼菜汤,每一道菜都有着独特的风味。老乡们一边给我们夹菜,一边讲述着村里的故事和习俗。他们说,江南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幸福和温暖。芝儿如同小草融入大地般,与村民们亲切交流,用她的真诚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我们还观看了村里的一场民俗表演。舞龙舞狮、打莲湘、唱山歌,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大开眼界。表演者们都是村里的普通村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江南的民俗文化。我们被他们的热情和活力所感染,也加入到了表演的队伍中,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舞动。
     夜晚,我们住在西塘古镇的民宿里。推开雕花的木窗,便是悠悠的河道。我和芝儿坐在窗边,借着月光,再次拿出白天捡到的石子。芝儿用红绳把几颗小巧的石子串成手链,戴在手腕上,石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她又挑出几颗形状特别的,放在民宿的梳妆台上,说这样早上醒来第一眼就能看到江南的痕迹。
     回忆童年,那些对江南的憧憬和向往,如今都变成了现实。而与芝儿,这位有着“小草”般坚韧与温柔的爱人一起在河滩上拾石子的时光,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爱情与童真交织的美好。这些石子不仅是童年的象征,更成为了我们此次江南之行的独特印记,串联起过去与现在,让童年的梦想在现实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欢笑,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在往后的岁月里,每当看到这些石子,便能想起江南的风、江南的水,以及那段充满童趣的浪漫时光。而我们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将带着江南赋予的灵感,以“小草”般的姿态,继续在追寻美好的旅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
    喜欢。
  

第256章 忆童年江南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