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在《青少年文学》杂志社做特约记者,有缘结识我的忠实读者欣欣。
在她给我的来信中得知,她是长江水系的情缘女子,喜爱文学,服装技校生。
一来二往,欣欣对我产生了暧昧之情。但为人父为人夫,走只好婉言谢绝,保持纯真友谊,在艺术领域结伴同行……
——题记
2004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交织的年份,互联网的浪潮虽已悄然兴起,但书信往来依旧承载着人们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我作为《青少年文学》杂志社的一名特约记者,每日在编辑部那间略显狭小却堆满书籍和信件的办公室里,探寻着文字世界里的无尽奥秘,同时也连接着无数读者们的心灵。
一个阳光透过斑驳树叶洒在地面,形成细碎光影的午后,我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桌前,手中握着裁纸刀,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封封读者来信。那些信件,如同来自不同世界的窗口,每一封都带着独特的气息和温度。在众多信件中,一封淡蓝色信封的来信吸引了我。信封上的字迹娟秀工整,透着一股清新的书卷气,收信人处“冰阳老师”四个字写得尤为认真,仿佛写信之人倾注了满心的敬意。
拆开信封,一张带着淡淡花香的信纸展开在眼前。信的开头写道:“亲爱的冰阳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忠实读者,每次读您发表在《青少年文学》上的文章,都仿佛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我眼前缓缓展开……”写信的人叫欣欣,她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这种热爱源自她童年时在长江水系旁度过的时光。她描述着江边那悠悠流淌的江水,江边随风摇曳的芦苇,以及那些在江边停泊的船只,每一处景色都成为了她内心灵感的源泉。
欣欣还提到,自己是一名服装技校的学生,尽管日常的学习生活围绕着服装设计、裁剪和缝纫等技能,但她对文学的热爱从未消减。在课余时间里,她总是捧着一本本心爱的书籍,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她尤其喜欢我文章中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生活独特的感悟,觉得我的文字仿佛能触碰到她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读完欣欣的信,我心中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位年轻读者如此用心地阅读我的文字,并分享她的感受,实属难得。于是,我拿起笔,认真地给她回了信。在信中,我表达了对她热爱文学的赞赏,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创作心得和写作背后的故事。
从那之后,我和欣欣之间的书信往来逐渐频繁起来。每一次收到她的来信,我都能感受到她对文学的热情愈发高涨,同时也能察觉到她对我的信任在不断加深。她会在信中向我倾诉学习上的压力,比如在设计服装款式时遇到的创意瓶颈,或是在裁剪布料时的小失误;也会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在江边散步时看到的一场美丽的日落,或是在街头偶然发现的一家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店。
我也尽自己所能,在回信中给她鼓励和建议。对于她在文学创作上的尝试,我会认真地阅读她附上的习作,逐字逐句地分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在我们的交流中,文学成为了连接我们心灵的桥梁,让我们跨越了年龄和身份的差距。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欣欣对我的感情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的来信中开始出现一些超出普通读者对作者崇拜的话语。比如,她会写道:“冰阳老师,您知道吗?每次等待您的回信,我都觉得时间变得无比漫长,可当收到您的信时,那种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我的心就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不停地乱跳。”又或是:“真希望能有一天,我能陪在您身边,听您讲述那些还未写成文章的故事,感受您文字背后的温度。”
起初,我并没有太过在意,只觉得这是一个年轻女孩对自己欣赏的人的一种过度情感表达,毕竟在文学的世界里,读者对作者产生一些特殊的情感也是常有的事。但随着这样的话语越来越多,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作为一个已经组建了家庭,有了妻子和孩子的男人,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的家庭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我深爱着我的妻子,也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时光。我不能因为欣欣的感情而做出任何伤害家人的事情。
于是
第245章 作为《青少年文学》特约记者背后的情缘故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