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9章 北京,那一抹难忘的恋歌[1/2页]

冰阳之歌 河子文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994年,我随同故乡的12名民工一起去首都北京体验生活,最基层的劳动赋予我最美的北京之恋。
     劳动之余,我成立了工作室,我组建了《鲁京艺苑》畅谈文学吟唱生活,为游子开辟精神家园。
     北京红光农场的劳动是我的骄傲,被借调镇政府为三农做宣传的身影坚强。《北京晚报》、《京郊日报》、顺义记者站记者一行6人对我们的采访,这是我北京之旅难忘的青春时光。
     当年,我28岁。
     北京经济广播电台《文苑漫步》节目主播的甜美声音把我的心声绽放,我的诗歌《北京之恋》响彻在京郊长城内外,带动了一大批在北京打工的游子,他们投入我的诗歌家园,叙说乡愁和北京之恋……
     ——题记
     《北京,那一抹难忘的恋歌》
     1994年,对于28岁的我来说,是生命中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向往,我告别了熟悉的故乡,和同村的12名民工一起,踏上了前往首都北京的列车。那时候,我们的行囊简单而沉重,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也承载着故乡亲人们的牵挂。
     初到北京,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就像一个万花筒,五光十色却又让人有些晕眩。我们落脚在一处简陋的民工宿舍,那是靠近北京红光农场的几间小平房,屋子里摆放着几张上下铺的铁床,墙面斑驳,透着岁月的痕迹,但大家的心里都满是对未来生活的热望。
     很快,我们便投入到了红光农场最基层的劳动之中。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农场的田埂上,我们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翻地、播种、除草、浇水,手上磨起了水泡,汗水湿透了衣衫,可没有一个人抱怨。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一点点发芽、长大,那一片片嫩绿的秧苗在风中摇曳,仿佛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的希望,正茁壮成长着。
     劳动虽然辛苦,但在休息的间隙,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分享着各自家乡的故事,倒也充满了乐趣。而我,心里一直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总觉得在这忙碌的生活中,还应该有一些别样的东西来慰藉我们这些游子的心灵。于是,在某个繁星点点的夜晚,我和几个同样爱好文学的工友商量后,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室,取名为《鲁京艺苑》。
     说干就干,我们利用休息时间,把宿舍的一角收拾出来,搬来几张破旧的桌子,摆上纸笔,简陋的工作室就算是初步成型了。我们在这里畅谈文学,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自己读过的好书、听过的故事,也会把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写成文字,相互传阅、点评。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会有人吟唱几句家乡的小调,那悠扬的歌声在小小的屋子里回荡,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千里之外的故乡,让那颗漂泊的心暂时找到了栖息之所。
     《鲁京艺苑》的消息渐渐在农场的民工中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时会来到这里,或静静地听,或热烈地参与讨论。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为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开辟了一片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忘却了劳作的疲惫,沉浸在文学和艺术的世界里,感受着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而我的诗歌创作,也在那段时间里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我把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对农场和农村生活的感悟,以及那浓浓的乡愁,都融入到了一首首诗歌之中。其中,那首《北京之恋》更是倾注了我诸多的情感。我写北京古老的胡同里传出的阵阵欢声笑语,写故宫那红墙黄瓦承载的厚重历史,写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写我们在农场里挥洒汗水的平凡日子,每一个字符都跳动着我对这座城市真挚的爱恋。
     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晚报》、《京郊日报》以及顺义记者站的6名记者得知了我们这个小小的工作室,他们怀着好奇与感动来到了红光农场,对我们进行了采访。那天,面对记者们的镜头和话筒,我们这些平日里在田间地头默默劳作的民工,还有些羞涩和紧张。但当说起《鲁京艺苑》,说起我们在这里的文学梦想和生活点滴时,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
     记者们被我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了这特别的场景,并在报纸上进行了报道。一时间,我们小小的工作室在京郊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同样在北京打工的游子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我们,纷纷表示想要加入这个充满温暖与

第59章 北京,那一抹难忘的恋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