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百一十一章 勘正‘心学’[1/2页]

独断大明 官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京城有温体仁坐镇,手段凌厉有老道,即便放榜也是有惊无险。【△網w ww.Ai Qu xs.】
     这会儿从尚书沈珣的班房出来,神情非常的轻松,双眼里都是得意。他能从沈珣的话感觉到,上面的大人们对他这次的表现很满意,升官已经不远。
     南直隶本来是波澜诡谲,方孔炤以一种‘递减的办法,将这些士子们分拨的打发走,剩下的人尽管对一个都没有‘中第异常愤怒,可已经掀不起大浪来,再稍用手段,这些士子们就被隔开,没办法聚众闹事。
     虽然这件事功劳不在钱谦益身上,可他会揽功,一道奏本上去,仿佛功劳都是他的。
     沈珣依着‘惯例对钱谦益也是一通嘉奖,言语之间也透露出了要‘重用的意思。
     于是,今科的两位主考官都满怀激动的在等着,等着朝廷的‘重用。
     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在这之前就已经被朱栩定下!
     经过十天左右的长途跋涉,朱栩等人终于到了福.建地界。
     朱栩是甩开大部队,急行军,先赶到这里的,大部队现在还在浙.江休整,迷惑一些人。
     现在几人所在是一处茶庄,这处茶庄是一座山,在山脚下有一座偌大的庄园。
     曹化淳望着这座茶山,笑着道“皇上,这座茶山本来是山右齐家的,后来被抄没,现在是挂在惠通商行下面。”
     朱栩背着手,看着这座茶山,微笑点头。
     现在茶叶基本上也属于垄断产业,大部分都操控在惠通商行手里,除了茶山,还有数万亩的茶田,遍布长江南北,规模大的吓人。
     “二陶先生就住在这里?”朱栩道。
     曹化淳道“是,不过现在只有石梁先生,其兄长几日前已经出去讲学了。”
     朱栩望着茶庄四周人影闪动,没有急着上去。
     这‘二陶指的是会.稽两位大儒,这二人是兄弟,是王阳明的三传弟子,在江南,甚至整个大明都威望隆重。其中弟弟陶奭龄的名声更大,与刘宗周并驾齐驱,称‘陶刘。两人曾经合建了一个证人书院,研究某些学问,可最终两人的学说日渐有矛盾,且不可调和,最终是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于是,两人四处讲学,宣传自己的理念,同时不时的反驳对方,弟子们也受影响,相互攻击。在明朝,也算是众所周知。
     刘宗周呢,是北上京城,宣传‘慎独之说。陶奭龄则是南下,主讲‘听禅,暂居在这里。
     朱栩背着手,心里若有所动。
     在这个时候,各种学说,学派林立,按理说应该是百家争鸣,去腐存清的好机会,偏偏这些大儒固执又蛮横,在学说上无法说服对方,就开始攻击人品,道德,最终甚至在朝堂党争中有所体现。
     比如高攀龙,赵南星等人与刘宗周走的就极近,在思想,学术中比较相合。陶奭龄等人是王阳明的传人,禅机很重,事事讲究‘因果,倒是与楚党,昆党等相近。
     “刻不容缓……”
     朱栩望着这座茶山,自语道。
     曹化淳站在他身侧,看向那处庄园,默然无语。
     皇帝这次来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请这位石梁先生入京——编书!
     编一部堪比永乐大典的宏伟巨著,也是今后学子们的教材!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编书都异常热衷,是‘传世功德,景正皇帝雄才大略,自然也不能少!
     朱栩倒是没有曹化淳想的这些心思,他是要‘破腐,借着编书,对儒家以及其他经典重修编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部书的重要性,自然要看作者,刘宗周朱栩在路上没抓到,这个陶奭龄也算德高望重,能有他署名,最好不过!
     “皇上,东西找到了。”曹变蛟从远处快步过来。
     朱栩笑了笑,道:“走,咱们去拜访石梁先生。”
     几人上前,朱栩也就带了几个禁卫,人并不多。
     还没有走到门口,一个中年人走出来,神色冷漠的道:“来客止步,石梁先生不见外人!”
     朱栩打量了一眼,估计是陶奭龄的门生,于是手里捧着一个玉盒,道:“学生来自宗传书院,今路过,不敢不来拜访,还请先生代禀。”
     中年人眉头一皱,神色不悦。
     这个时候的书院很多,名仕大儒林立,这宗传书院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地方,是由周汝登创立,还有别名鹿山书院,海..门书院,在十多年前是天下读书人的向往之地

第七百一十一章 勘正‘心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