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乘梓
林夏的指尖悬在操作台的虹膜扫描区,第七次深呼吸时,胸腔里像是塞了团浸了水的棉花。诊室的白墙泛着冷光,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某种金属冷却后的混合气味——那是“遗忘舱”运行时特有的味道,像宇宙飞船在真空中燃烧后的余烬。
“确定要剥离2073年3月至2074年1月的全部记忆吗?”机械音毫无波澜地重复,“该时段包含127次情感峰值记录,其中89次标记为‘痛苦,38次标记为‘强烈痛苦。剥离后,相关神经突触将被不可逆封闭,转化为背景辐射释放。”
林夏闭上眼。2073年的春天,她站在坍塌的实验楼废墟前,看着救援队从钢筋扭曲的缝隙里抬出陈砚的白大褂一角。那布料上还沾着他前一天亲手种的蓝星花汁液,紫蓝色的,像他最后留给她的那句“等我回来验算数据”,卡在通讯器的电流杂音里,永远没了下文。
操作台的蓝光在她眼睑上投下跳动的光斑,像那年实验室窗外永不熄灭的极光。她曾以为记忆是锚,能把人钉在时间的河床里,可当陈砚的笑声、争执时他涨红的耳根、甚至他喝咖啡时总爱咬杯沿的小动作,都变成午夜梦回时扎进太阳穴的冰锥,她才明白,有些记忆不是锚,是沉船时缠绕脚踝的铁链,拖着人往海底坠。
“开始吧。”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抖,像生锈的齿轮在转动。
遗忘舱的舱门缓缓合上,透明罩壁上瞬间布满细密的星点——那是实时捕捉到的宇宙背景辐射图谱,其中百分之三来自近百年来人类剥离的记忆。林夏曾在天体物理课上学过,这些辐射在宇宙中以2.7开尔文的温度漂流,穿过星系团的引力场,被遥远文明的射电望远镜捕捉到,成为他们解读“地球文明”的素材。
“他们会怎么理解陈砚呢?”她忽然想。或许某个Zeta星系的观测者会把他临终前的脑电波波动,误读成某种星体爆发的脉冲信号;或许某个硅基文明会将蓝星花汁液的分子结构,翻译成一首关于“短暂绽放”的史诗。
舱内开始注入淡黄色的营养液,微凉的液体顺着脊椎的导管爬升,像有无数细小的银线在神经末梢游走。她的意识逐渐模糊,最后映入眼帘的,是操作台屏幕上跳出的一行小字:“本次剥离记忆将转化为频率4.3GHz的辐射,预计在172年后抵达M87黑洞附近。”
真好啊,她想。让黑洞把这些空苦碾碎成基本粒子,再重新组合成星云、彗星,或者某颗行星上初生的海洋。
三个月后,林夏在天文台的档案室整理旧数据时,指尖划过一份标注“2073年未完成实验记录”的电子档案。署名处是空白,但右下角有个小小的蓝星花图案,画得歪歪扭扭,像小孩子的涂鸦。
她的心脏猛地抽痛了一下,像被什么东西攥住,却想不起这痛感的源头。窗外的极光又亮了起来,紫蓝色的光带在墨色天幕上流动,她忽然拿起笔,在草稿纸的空白处画了朵花——花瓣是圆的,茎上有三对叶子,完全是凭着肌肉记忆勾勒。
“这是什么花?”实习生凑过来好奇地问,“从来没见过这种品种。”
林夏愣住了。笔尖的墨水在纸上晕开一小团,像个模糊的问号。她确实不知道这花的名字,却莫名觉得,它应该开在温暖的春日里,开在某个人的掌心。
同一时刻,距离地球270万光年的仙女座星系,“观察者734”正将一组新捕捉到的辐射信号导入解析系统。屏幕上跳动的波形逐渐拼凑出一段模糊的影像:实验室的白灯光下,穿白大褂的年轻男人正把一朵花塞进女孩的口袋,女孩笑着推开他,说“别闹,实验数据要跑飞了”。
“这组信号携带强烈的‘温暖编码。”734向母星汇报,它的光学传感器微微发亮,这是硅基生物表达“愉悦”的方式,“补充到‘地球文明情感数据库的‘未命名花朵条目下吧。”
它调出该条目下已有的数据:2074年3月,一段关于“废墟与蓝紫色汁液”的辐射,编码为“撕裂”;2075年7月,一段“极光下的无名花朵涂鸦”的辐射,编码为“空白的温柔”。
“真是矛盾又奇妙的种族。”734在日志里写道,“他们主动剥离记忆,却让那些被放下的部分,在宇宙里继续生长。”
林夏后来再也没想起陈砚的名字,却常常在深夜梦见一片星云。星云中漂浮着无数细碎的光点,有的在闪烁,有的在熄灭,像有人在遥远的地方,把破碎的时光一颗颗重新点亮。
她开始研究背景辐射里的异常波动。在2081年的某个雪夜,她在分析M87黑洞附近的射电数据时,发现一组4.3GHz的频率异常稳定——那是种极有规律的脉冲,像是有人在宇宙的尽头,用摩尔斯电码敲着同一个音节。
她把信号转换成声波,耳机里传来沙沙的电流声,中间夹杂着一段微弱的、几乎要被噪音淹没的旋律。那调子很熟悉,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过的第一支钢琴曲,就是这个旋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来你在这里。”她对着屏幕轻声说,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下来,砸在键盘上,晕开一小片水渍。她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只觉得心里某个空了很久的地方,忽然被什么东西轻轻填满了,暖暖的,像春天的阳光落在刚解冻的河面上。
在林夏看不见的宇宙深处,那束来自2074年的辐射正穿过黑洞的事件视界。它携带的“陈砚”的碎片——争吵的余温、蓝星花的芬芳、临终前未说完的半句话——在巨大的引力场中被拉伸、撕裂,最终转化为纯粹的能量,融入黑洞喷流,射向更遥远的星系。
某个存在于十一维空间的文明,正将这股能量解读为一首诗。他们的文字由引力波的波动构成,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大概是:“有些告别不是消失,是换种方式,陪你走过更长的路。”
林夏的实验室窗外,新栽的蓝星花正冒出嫩芽。她不知道这花的名字,却每天记得给它浇水。阳光穿过玻璃照在花瓣上,紫蓝色的光斑落在她正在撰写的论文扉页,那里写着:“宇宙的熵增从不是终点,当旧的有序瓦解,新的结构正在星尘中诞生。就像我们放下的记忆,终将在某个角落,重新拼凑出存在的意义。”
操作台的屏幕上,背景辐射图谱仍在缓缓流动,那些来自无数陌生人的悲欢离合,正以光的速度在宇宙中旅行。林夏忽然明白,所谓遗忘,从来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让那些太重的、太痛的,变成宇宙的一部分——这样,无论走多远,我们都能在星光里,与曾经深爱的一切,遥遥相望。
2083年的第一场流星雨掠过北天极时,林夏正在国际空间站的射电观测舱里调试设备。舷窗外,银色的星雨拖着淡蓝色尾迹坠入大气层,像有人在宇宙的黑丝绒上撒了把碎钻。她的指尖在控制面板上跳跃,突然顿住——屏幕上的辐射图谱里,4.3GHz频率带突然泛起涟漪,像投入石子的湖面。
这组波动太异常了。不同于自然天体的随机脉冲,它呈现出严格的周期性,每个峰值间隔恰好0.87秒,像是某种刻意编排的信号。林夏调出近十年的存档数据,心脏猛地缩紧:2074年她剥离记忆时释放的辐射,初始频率正是4.3GHz。
“难道黑洞喷流会产生规律脉冲?”她喃喃自语,指尖在键盘上翻飞。解析程序运行的间隙,她望向舷窗外那颗蓝绿色的星球。地球的弧线边缘正泛着黎明的金光,她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地面实验室,实习生小王曾指着一张旧星图问:“林老师,您说被剥离的记忆真的会变成辐射吗?那我奶奶去世时,我剥离的那些哭到喘不过气的夜晚,现在是不是正飘在
第579章 遗忘机制觉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