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2章 乱者须斩!杨荣的觉醒之路![2/2页]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朕闻上古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杨荣听完这些话后,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虽然他以往注意到过胥吏的存在,但是那个时候的杨荣,可是内阁第一大学士,皇帝陛下身旁的第一近臣,自然看不起这些地位卑贱的刀笔小吏。

 可是现在听汉王殿下这么一说,杨荣顿时就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此说来,官场根本就离不开这些胥吏,但是偏偏他们又是夹在官员与百姓之间的沟通,而且贪腐起来更加肆无忌惮!

 “汉王殿下,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官场乱局?难道就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吗?”

 “那王子丰不过只是个知府衙门户房经承,连品阶都没有,就能操控太原府的行政大权,这样的事情未免太过可怕了些!”

 “而且这还只是在太原府,谁都不能保证,其余州府是否还有第二个王子丰,第三个王子丰!”

 杨荣的忧虑不无道理,太原有地头蛇王氏,那其他州府就会有李氏、周氏!

 这些地头蛇在当地就是士绅,拥有众多土地产业,然后通过胥吏掌控一地州府的行政大权,那不是一个个大隐于朝的土皇帝吗?

 “杨勉仁,你再想想,为何本王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程朱动手,狠狠砍了它一刀?”

 杨荣:“!!!”

 程朱!

 士绅!

 田地!

 胥吏!

 新学!

 这一个个节点联系在了一起,杨荣脑海中瞬间划过了一道亮光,难以置信地看向眼前这位汉王爷!

 这位汉王殿下,真是瞒着世人,下了好大一盘棋!

 大明官场的胥吏乱象,说得好听点是因为制度的问题,官员离不开这些佐胥贰吏!

 但是,真的离不开吗?

 以为程朱垄断科举大考与大明官场,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而出的“优秀才子”,的确都是些饱读诗书之辈!

 然而,这些才子却毫无理政经验,对于公文、钱粮等“小事”,那更是一窍不通,这就确保了胥吏的必要性与必须性!

 毕竟他们寒窗苦读十几载,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科举大考上面,谁会去学习这些对科举无用的“歪门邪道”?

 在程朱大行其道的天下,读书习字诵读圣贤文章,就是天下学子该做的事情!

 可是现在,汉王将程朱打落尘埃,立刻开始弘扬新学!

 虽然杨荣并不知道汉王殿下弘扬的新学究竟是什么内容,但是有一点他可以确认!

 日后通过科举大考的学子,不会再是以往那般的书呆子!

 至少汉王曾经明确规定,将数算列入科举大考的内容范围!

 如此一来,胥吏也不是必须存在,公文钱粮这些小事官员自己便可以亲力亲为!

 换个角度想想,不管是新学,还是科举,汉王朱高煦从一开始,就是准备对士绅下手!

 眼见杨荣终于想通了,朱高煦欣慰地点了点头。

 “杨勉仁,继续努力吧,现在的你,比之杨士奇,还差了太远!”

 “可能你也不想见到,再等个三五年,杨士奇携南洋布政开疆拓土的显赫功绩返回朝堂时,你又要跟在他屁股后面吃灰了!”

 一听这话,杨荣脸色大变,不复先前的从容模样。

 难道,自己当真不如杨士奇吗?

 论出身,自己出身官宦世家,家族深受乡邻厚爱,而杨士奇却自幼贫寒,甚至连死了两个父亲……

 论牌面,自己科举高中进士及第,乃是“科班出身”,而杨士奇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养家糊口,靠举荐才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

 论资历,自己跟随皇帝陛下多次南征北战文治武功,而杨士奇以往不过只是太子殿下身边的试讲官……

 论年龄,自己比杨士奇还要年轻六岁,这就是一笔丰厚的政治优势……

 自己有着这么多优势,为什么却被杨士奇死死压制,在所有人眼里都不如杨士奇呢?

 一时间,杨荣陷入了沉思。

 朱高煦见杨荣陷入了自省,反倒为他感到高兴,毕竟这杨荣是个人才,否则他也不会特意将他带在身边培养了。

 三杨辅佐两帝,打造仁宣之治,这等千古佳话未尝不能实现!

 “聂兴,准备几套不显眼的衣服,明儿个出去逛逛,中午把事儿办了,下午继续行军!”

 四人:“???”

 啥?

 办事儿?

 你要办什么事儿?

 而且这就只歇一天啊?

 我们又不是驴,成天紧急行军吃得消吗?

 “咳咳,王爷,要不多歇一天,这太原局势复杂……”

 “不过是一堆乱麻罢了,一刀剁下去,局势自然就清晰明朗了!”

 “王爷,您不是讲道理的文化人吗?”

 “嗯,本王的话就是道理,乱者须斩!”

 四人:“!!!”

第332章 乱者须斩!杨荣的觉醒之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