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9章 电影艺术[1/2页]

华影之王 仁无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栏目开播也有好几年了,走的向来是高冷路线,只看这名字就知道,那是很不接地气。摄影机打开,一杯清茶,几人闲坐,这就开聊了,有点像萫港的谈话节目,内容时不时的就有点“意识流”,端的叫高雅内涵。
      话说内地这些年西风东渐,老马那一套渐渐不受不那么受欢迎了——在知识分子这里,从来就没欢迎过——公共单位还是铁饭碗,下海潮却已经开始,与之相对的,是欧美各种眼花缭乱的思想和学说的涌入。在文艺工作者这里,讲贡献讲劳动那是过时了,寻求艺术真谛,探讨文化与人生,抒发个人情感,这些才是王道,写诗成为弥漫全社会的风气,经历过多年的压制之后,文艺重新获得崇高的地位,再次承受着底层民众的憧憬和膜拜。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一个节目很不接地气,却依然不乏观众,这种事放二三十年后你试试?!c66c
      当然,这也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中国人有钱买电视的,多少都有那么一点暴发户附庸风雅的心态,土了几十年,先富了一批人,他们就跟井上他家里一样,崛起了,那就得讲一讲内涵,甭管真的假的,在精神上装一下贵族也不错,,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里面聊的话题虽说有时候听不太懂,不明觉厉,但文人说话,只要不是太死板,嬉笑怒骂调侃逗趣还是很有趣味性的,不少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所以节目开播以来,一直受众挺广,也算是业内佼佼者了。
      叶云选择这个栏目,也是没办法,这年头的节目都是这样,要不像这样走知识分子的高冷路线,要不,就像官方节目那样一板一眼,跟开会似的,赵忠祥的字正腔圆是他们的招牌,这让在美国和后世自由散漫惯了的叶云如何受得了?碰上这种情况,他不由更加怀念后世,哪怕你来个疯疯癫癫的谢娜,来个,也比这些强。
      不管官方,还是知识界,都把电视节目当成了文以载道的工具,娱乐性被降到了最低,这就是叶云此时最直观的感受。
      两种节目他都不想上,但党和国家亲切关怀,盛情难却,只好选一个自己不那么排斥的了,只不过,既然是盛情邀请,自己这个国际知名大导拿出点架子来也很正常,所以,个人提出一点小小的要求就请你们满足吧。
      首先,咱把这节目录制现场搬出小屋子,到一个大一点的地方行不行?我倒不嫌演播室简陋,就是场地太小,忒憋屈,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就这臭脾气,包涵则个。
      换了大场地,光两个人坐那聊,不仅空旷,还有点傻,所以,我们还需要给现场增添点人气,回国多日,也没机会跟广大同胞们多亲近亲近,正好这次录节目,就找来几十个现场观众好了,聊天节目,谁也没规定就只能俩人聊,搞的跟密室谋划似的,时不时让现场观众也参与一下,既活跃气氛,又增加看点——你问什么是看点,老兄看点就是收视率啊!节目组你们就长长心吧,我党长期以来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传统不能丢啊。
      果然留学回来的就是麻烦!这是节目负责人的想法。也就因为是你,换了别人,爱来来,不来滚!不过对方身为国际大导,连美国人都佩服,想来一些看法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自己就当是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了,不妨改改试试,实在不行,就只录这一期。
      于是在新一期的节目中,观众们惊讶的发现,不但场景换了,现场还去了不少观众,可以看出主持人对这种变化还有些不适应,录节目的时候不是看镜头就是看叶云,几乎没往观众那里瞅两眼,倒是叶云,说话的时候非常活泼,甚至称得上是没正形,时不时的就朝台下的观众来一句:“大伙儿说是不是?”搞的跟春晚现场似的。
      这还是吗?完全没有高冷风范了吖!
      不过这样的变化,除了一开始的不适应,还是很能获得观众的好感的,接地气,增加观众参与度,这是此后几十年电视节目的发展大趋势,高冷与八股,那都是死板的代名词,早晚被淘汰。
      更不用说叶云这位节目嘉宾的传奇身份了。别说节目改的不错,就算改成了四不像,他们也依然鼓掌叫

第109章 电影艺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