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三章 传承碑林[1/2页]

神皇帝君 西风冷(书坊)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看到百里虹平静的面容,许,莫两位长老对视一眼,眼中皆露诧异之色。
      “那机缘,便是‘凝气之王,能助脱胎三重天的弟子凝聚出绝佳的内气种子,从此在武道上一骑绝尘”,莫长老语气凝重地说道。c66c
      百里虹神情依旧不变,但他心中却在暗自嘀咕,“这许长老叫我来,果真是为了此事”。
      “莫长老难道认为我得到了‘凝气之王'”,百里虹并不打算将真相说出来,因为,一旦别人知道他得到灵园禁地机缘,一定会联想到,百里虹得到的肯定不止“凝气之王”,还有北雪门第三代祖师遗留下的秘宝与功法传承。
      这每一样,都可能让百里虹成为众矢之的,毕竟,北雪门第三代祖师留下的机缘,在这北雪门没有一人会不动心,就算是整个宋国武者界,都会为之沸腾。
      “不错,我与许长老的猜想就是这样,你可告诉我们,我们不会泄露出去,为你保密”,莫长老神情严肃地说道。
      “我没见到什么‘凝气之王'”。
      “这怎么可能?”
      “你明明进入了禁地,而且从禁地中出来,凝聚出内气种子,如果,你没有得到的话,你是借助什么凝聚出内气种子的,又怎么从这黑蝠遍地的禁地中逃得性命的”,许长老有些激动地说道。
      百里虹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的神情变得更加波澜不惊起来。
      “禀长老,我确实进入了灵园禁地,但我之所以能活着出来,是因为,我不小心掉入禁地中的一处暗道中,顺着暗道出了禁地,之后,又在灵园的另一处,寻得‘凝气草,方才凝聚出内气种子的”,百里虹娓娓地道来。
      “如果,两位长老不信,可去灵园禁地探寻一番,一定会找到那条暗道的,就会知晓我所说并非虚言”。
      许长老本待再说些什么?可百里虹将话说满了,他也就无话可说了。
      “好,就问到这吧!你且回去吧!”过了一会,许长老摆了摆手说道,在许长老心中,何尝没有想过,去灵园禁地中看看那朵“凝气之王”是否还在,看看百里虹所说的暗道是否真的存在,只需这么一探明,便立知,百里虹的话是真还是假。
      可此时,试炼已结束,灵园禁地已沉入地底,根本找寻不到,而且灵园禁地的出世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一年会出现一次,有时则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这叫他们根本没法求证。
      而百里虹这具身体的原主人,由于不能修炼,曾读个不少北雪杂记,在其中看到过关于灵园禁地的这番描述,因此,百里虹便大胆地捏造了这么一个谎言,让许、莫两位长老查无所查,为自己避过这一段祸事。
      “那弟子告退”,听到许长老叫他退下,百里虹便转身出了长老殿。
      百里虹一出殿门。
      莫长老便对许长老说道:“老许,你认为这百里虹的话有几分真,几分假”。
      “难辨真假?”
      “不过,既然他不说,我们也无法求证,这样吧!我们吩咐一位外门执事,好生注意这百里虹,看能否发现什么异常,同时,为他争取一些宗门资源,毕竟,在我看来,这百里虹将来只怕不简单”,许长老建议道。
      “就依你的吩咐吧!”
      “不过,这百里虹说的话也可能是真的,你想,这禁地机缘,五百年来,多少妖孽天才闯入洞中,欲得机缘,却无一不死在那禁地之中,而据说,百里虹原来是一个残废,纵使晋入脱胎期,也不可能与那些妖孽天才相比”。
      莫长老想了想,说出自己的见解。
      “不急,我相信这些疑团,会在某一天水落石出,期待吧!”许长老望着殿门外的夜空,眼神湛然地说道。
      殿外。
      夜,黑了。
      但好在有一轮残月照亮大地,给了这黑夜一丝亮色,还有一些小小的星星点缀在夜空中,如同暗夜中的荧火虫。
      一阵微风吹来。
      刚去殿门的百里虹,身体不由地微打了一个颤。
      原来。
      在殿中面临两位长老的轮番审问,百里虹虽没有乱了分寸,保持着镇定,但背上的衣衫早就被冷汗沁湿了,毕竟,要一个脱胎中期的弟子面对两位化元境高手的气息压迫,这实在太苛刻,这在宋国武者界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一出殿门,微风一吹,百里虹不由地感到背上寒飕飕地,身体禁不住地打了一个颤。
      踏着夜色,百里虹回到了自己在北雪外门的宿房。
      这一晚,百里虹吃过晚饭过后,早早地睡了,在灵园禁地的十天,百里虹没有怎么进食与休息,靠着“凝气之皇”中海量的灵气喂饱了自己身体,维持着自己的生机,这一回到北雪门,自然得大吃一顿,解去饿意,睡上一觉,解去疲乏。
      醒来后,百里虹开始花时间熟悉自己体内的五彩内气。
      时间飞逝,眨眼间过了三天。
      第四天。
      铛!
      北雪门清晨的钟声响起,百里虹很早地起了床

第十三章 传承碑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