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章、制钱危机[1/2页]

最后的封建帝国 飞翔之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自我们从1818年开始私铸制钱以来因为我们的制钱按法定重量、成分制造,体大而重,成色好,在市场上颇受人欢迎,而山东官钱局制造的制钱因为重量不达标、用料粗劣导致使用人数逐步减少。
      其实清政府对制钱有严格的要求,重量多少使用什么比例的材料制造都是明文规定的,可是官钱局的官员营私舞弊、偷工减料使得制钱越来越轻了,政府规定的制钱重438克,而山东铸造的制钱只有25克左右,我们制造的制钱可达到4克当然受人欢迎了。!22ff
      此时的劣质铸钱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民间私铸的制钱不过这种私钱由于偷工减料,小而薄,有杂质,沙眼多,成色不好,极易辩认。还有一种就是官造的局私钱,这种钱虽轻小,但却钱形规整与正钱相仿,这种钱才是劣质钱的主力。也就是说其实清朝国内的劣质钱大多数都是由国家的正规官钱局制造的。其实政府是知道这些事情的,但一直无法律解决,有进只好采用折中的方法,比如收购旧改铸新钱并为此设立的相应的办法。如:顺治三年,“禁用旧钱,送部者,每斤给价八分。”十八年,在京师等地方,“收买私钱及旧钱、废钱,使民间无法搀和使用。”康熙十年,收购旧钱、废钱,“每斤照铜价给值六分五厘,解局销毁改铸。”二十八年,下令“民间私钱,在京城限六月交送户部,照铜价每斤给银一钱收买改铸。”乾隆二十二年,还分别规定了收换废钱的条例。
      这就给了我很大的机会,此时国内流通的制钱大多数都属于劣币性质,而我铸造的略小于标准制钱的铜钱就成了良币了,因为清政府根本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优良制钱。而且因为国内铜矿少导致铜价高,使得我铸造重4克的制钱成本并不大于官钱局铸造的劣币成本,使得我在山东市场上逐步垄断了制钱的供应,而在今年我开始使用机器制造制钱使得产量大增,仅上半年的供应量就超过去年全年了,这使我利润大增,但也因此导致了山东官钱局的恐慌。到了七月份的时候山东官钱局铸造的制竟然无法使用了,市面上拒收此钱,要收也要折价。不仅山东开始使用我们铸造的制钱就连邻近的省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也开始流通使用了。
      其实官钱局铸这些不合规的轻钱也有因原料困难的原因,主要就是铜的产量不足,清代初中期铜材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洋铜当时主要指的是日本铜,从清初开始中国就一直进口大量的日本铜,在1710年之前中国大概每年从日本进口铜三百万斤到五百万斤之间,但如此大量的铜的出口超出了日本的承受量,除了造成日本贸易的停滞不前还造成了大量的走私问题。随后到了1715年的时候日本进行了限制每年出口铜不超过三百万斤,随着日本铜矿产量的减少出口铜的数量也在减少到了1760年左右就剩二百万斤了,到了1780年左右就只有150万斤了,到了180

第二章、制钱危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