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六回[2/2页]

柿子湾 旷野牧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还有优质水稻。有晋祠、天龙山石窟等名胜古迹。
      火车站离师大不太远,乘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在辅导员指教下,瓜儿随着同学办完了入学手续,又买了饭菜票,然后就到宿舍收拾起了床铺。
      瓜儿住在师大新盖的女生宿舍里,八个人一间,四张上下铺的钢管床分两边靠墙放着,中间一溜儿摆放着两张新木桌。木桌挺大,是两边都有抽屉的那种款式,每四个人共用一张桌子,两两相对。室友来自四面八方,有来自大城市的,有来自小县城的,也有来自农村的;有穿戴时髦的,也有衣着朴素的;有待人热情的,也有不大爱说话的。
      就这样,瓜儿开始了她的新的生活。不过,不知咋的,不管叶子如何地关心干女儿,瓜儿却从认识那天起,就没有主动看过叶子,更没有给叶子写过信。当然,这是后话了。
      干女儿上了大学,这对叶子的触动确实很大,她着实开心了好一阵子,更把满心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狗娃和杏儿身上。心想,二狗念书不行也就算了,狗娃和杏儿可得给她争口气,也能像瓜儿一样考上大学,她就心满意足了。
      作爹的不在家,这娘就是娃儿们的依靠。叶子听邢家媳妇和武家老婆的劝,开始把自己身体当事多了,出门不怎么骑自行车了,不是听人家说走路锻炼,就是赶着她那辆小马车。而且叶子还跑到县城,让在县城工作的弟弟带着,主动去县医院找老中医看了看,抓了一些药。毕竟还年轻嘛,来得也快,吃了药不多日,叶子就感觉精神多了。成天家不是跑地里,就是去柳湾或清平的。忙碌中,这日子过得充实而舒心。
      到了秋天,这吴家便开始忙着一件大事。常言道,攒着攒着,窟窿等着。叶子和婆婆尽心尽力地种了两年责任田,才衣食不愁、有了些积蓄。小户人家才有好转,就怕遇大事。可这眼下这房子漏雨漏得实在不能再住了。而实际上,这翻盖房子的事儿,叶子去年养腿伤的时候就计划好了,而且已经一步一步准备了一年了。
      这不,去年赶入冬前从院子里挖下的几十棵杨树也晾干了。这一年凑空打下的一排、一排的土坯也干透了。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说干就干,叶子在哥哥、弟弟和小姑子夫妇的帮助下,买了砖瓦,又买了梁、檩和板材什么的。钱不够,又借了些钱。请了匠人和邻居,趁秋天干燥,开始拆的拆、盖的盖,翻盖房子了。
      说快也快,两个多月时间,原先的小北厦变成了三间“穿靴戴帽”的新北厦,原先的小西厦也变成了三间“穿靴戴帽”的新西厦,南边稍门边的饭厦子也翻盖了一下。一家人赶在冬前搬进了新房子,虽然房子还没有完全干透,但冬天在屋子里烧火做饭、还有取暖炉子,也不大紧。
      几十年了,头一回看到自家有了像样的房子,吴家婆婆禁不住含着泪花对叶子说:“我生了个不孝的儿子,几年了不回来,不管老婆,不管娃的,也不看看我这把老骨头;可老天爷给了我一个好儿媳。叶子,我的儿,没有你,咱这家没有这个样儿。你住新北厦,我住新西厦。”听了婆婆的肺腑之言,叶子也禁不住落下了眼泪。
      可就在刚搬进新房子后不久,这吴家婆婆却病了,村里的医生给打了几针,又开了一些药吃了,却不见效。
      这吴家婆婆是典型的乡下“小脚妇女”,一辈子勤俭持家,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最多也只是到清溪镇上赶赶集什么,就连汾湾县城都没有去过。老婆子虽然没见过啥世面,但心里明白,知道叶子这么多年不容易,晓得家里才翻盖了房子的,眼下是光景正紧张的时候。
      所以,等叶子要带她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这吴家婆婆很淡定,老劝儿媳妇不要着急上火,说自己年岁老了,本来见效就慢;还说她命大、没事,当年就是她一个妇道人家拖儿带女一路讨饭过来的,这身板儿可硬朗着呢,不用去什么医院,吃吃药慢慢就好了,反正,这吴家婆婆就是死活不肯住院治疗。
      欲知后续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a
      a

第三十六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