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4章 帝都长安(上)[2/2页]

重生关云长 白氏传奇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g0ng、桂g0ng和明光g0ng,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g0ng等。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中有万户,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长安城一度毁于战火。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yAn,长安改为西京。及至汉末,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两汉时期,长安一直作为都城存在。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g0ng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g0ng、未央g0ng、桂g0ng、北g0ng和明光g0ng等。其中未央g0ng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g0ng殿之一。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g0ng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g0ng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T系。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根据实测,城的周长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千米,西墙长千米,北墙长千米。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g0ng殿区,北部为居民、手工业和市场区。城内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sE葱郁,十分壮观。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g0ng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西墙1处曲折,受潏河和未央g0ng的制约,南墙作直角形曲折,除受两g0ng位置影响外,主要是为了把高地圈进城内。汉长安城的形状完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是修建汉长安城的基本原则。
      长安城城墙每面各有三个城门,都城十二门。并对东墙的宣平门(东出北头第一门,亦称东都门)、霸城门(东出南头第一门,亦称青门),南墙的西安门(南出西头第一门,亦称平门)和西墙的直城门(西出南头第二门,亦称龙楼门),进行了发掘,证实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由各个城门通向城内的街道,都以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街道的宽度一般为45米左右,中间的一条宽约20米,两侧各宽约12米,以两条平行的排水G0u为分界线。像这样宽畅的街道实际上只有八条,均为南北、东西向,十分端直,显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关系。由于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距离g0ng廷太近,通向城内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数。中间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被称为“御道”或“驰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连皇太子也不敢横绝。汉成帝为太子时,元帝曾急召入g0ng,住在桂g0ng(未央g0ng北)的成帝,出龙楼门后,由于不敢横绝“驰道”,一直向西到直城门,才横过“驰道”,“还入作室门”进未央g0ng。由此证明西汉一代对“驰道”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连贵为皇太子也不敢行“驰道”。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最长的是安门大街千米,宣平门大街千米。最短的是洛城门大街850米。其余大街多长3千米左右。这些大街除以门相称外,安门大街为章台街,直城门大街为稿街,清明门大街为香室街,横门大街为华yAn街。由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一般史书上所说的闾里。(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274章 帝都长安(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