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大圆舞曲(o34no3)》——据说肖邦在作这支曲子的时候,灵感来源于一只猫。
郁如亦记得她第一次弹这首曲子的时候,因为手小,按和弦按得异常费劲,但后来也就习惯了。还有一个八度的跨越,刚开始总是找不准,也没有针对性的练,有一次上课气得老师差点把她撵出去……
这首曲子她前前后后练了半年左右,从一开始磕磕绊绊的视奏,到后来几乎闭着眼睛都能完成,老师带着她一段一段的抠细节,在每一个气口、每一次转折,每一处的乐感都力求完成的完美无缺,那阵子她时时紧绷着,如临大敌。
结果等到真正去考级的那天,每首曲子都是刚弹了一小段就被老师喊停进行下一首,这让她感到非常意外。她以为这次就要告吹了,没想到自己竟然考过了,尽管……是压着及格线过的。也因此,母亲每每提到这个,都打趣她说是因为老师看她年纪大了给的同情分。
这时候再一次弹奏这支曲子,她好像又回到了当时备考的时候,虽然弹奏速度不比当时,但此刻的她更轻松,她想象着那只猫灵活的在琴键上穿梭,想象这是一场盛大的舞会,在结尾的时候,猫从钢琴上灵巧的跳下去,和弦声响,气势恢宏!
王谢眯着眼吸烟,不住地点头。
郁如亦走下来,回到先前的位置坐好,看了一眼刘婷婷。
刘婷婷的脸色明显不太好,一种不甘,一种……在她看来有些熟悉的眼神。
那一瞬间郁如亦想起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母亲要给她换个老师,于是她结束了每周六早早起床坐在自行车后座由母亲带着她去老师家里学琴的日子,那阵子她很少练琴,也可以说基本上没碰过琴,短暂的摆脱了定时定点坐在琴凳上的折磨以后,那时候的她觉得一切都变得美好。
直到有一天学校做活动,要举办一个乐器比赛。
那阵子她新学了一点琵琶,又因为很久没练琴,原来会的曲子差不多忘光了,于是她报名了比赛,弹琵琶。
那天她坐在音乐教室里,一个三年级的同学弹了一首《猫和老鼠》,她听着老师对那名同学的赞叹,仿佛什么东西突然被夺走了一样。
那次比赛,会弹《猫和老鼠》的那名同学拿了第一名,她忘记了自己有没有拿名次,但她记得比赛那天她很不开心,她想起之前的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只要一天不练琴,那就相当于过去的一个礼拜的时间和汗水全都白费了。
她想……如果自己仍然坚持练琴,拿第一名的就是自己。
也许刘婷婷从前也风光过,也曾作为焦点被人羡慕过,但如今,这些风光这些焦点这些艳羡,已经不属于她了。
郁如亦深吸了一口气,想,那种感觉真的不好,很不好。
但她不会同情刘婷婷,毕竟选择是自己做的,技不如人,怨谁都没有用。
诗朗诵的配乐偏抒情,郁如亦想了想,问王谢:“老师,你觉得用《风居住的街道》做配乐怎么样?”
王谢点点头,说:“你觉得哪首合适就用哪首。这样,那个谁……”他看向陶桃他们,指了指周策,对他说,“你去高三五班,叫他们班诗朗诵的过来一趟。”
“好嘞——”周策兴冲冲的跑了出去。
“然后……你这样,”王谢对郁如亦说,“你先把这个弹一遍,我听听感觉。”
郁如亦走到琴边,开始弹那首曲子。
林羡托腮坐在台下,眼里波光粼粼,像夜晚摇曳在水面上的月光。
配乐就这样定了下来,回教室以后林羡将一摞卷子还有手抄的错题递给她,说:“这上面是你数学卷子上的错题,步骤我写到卷子上了,你要是哪里不会再问我。高老师说找时间他要再测一遍。”
郁如亦拿起自己的答题纸看了看,和她预想的一样,没及格。
这是她第一次没有及格,落差太大,让她一时无法接受。
“还有个好消息。”林羡歪头看着她,“你的作文被当做范文了。”
“作文?”郁如亦将语文卷子翻上来,看到作文的得分,48分。她自己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初中的时候自己的作文也经常被当做范文在各个班级传阅,有时候语文老师会让她给大家讲讲写作文的心得,她其实也没什么心得……只好重复一些陈年老调,多看书多积累,没会儿做做摘抄。
48分的作文成绩其实并不算高,之所以能被当成范文,郁如亦觉得……大概是全靠同学衬托。
“如亦如亦!你的作文借我看看呗!你都不知道林羡护你的卷子护的哟……看一眼都不行。”周策这时候转过身来,“你琴弹得真好!比刘婷婷好多了!这回她应该不能再在你面前显摆了。”
郁如亦笑着摇摇头,将自己的卷子递给他。
“谢啦——”
“如亦!”陶桃整个人越过课桌伸长手臂搭在郁如亦的肩上,“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你要不要听听?”
“你说。”郁如亦极自然的反手搭着陶桃的手背。
“你还记不记得刚才过来诗朗诵的那几个人?”
“怎么啦?”
“那个高个子有刘海儿的男生……你有印象没?”
28.《我遥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