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今天是脑梗,正文明天看)
      基本概念及分型:
      ◆是因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的脑组织坏死软化,从而产生的相应的脑功能缺损的临床症状。
      ◆按发病后随着时间演变的规律分为3型:
      ◇完全性卒中:症状体征6小时内达到高峰,症状持续一段时间不变;
      ◇进展性卒中:症状体征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可在3周内恢复;
      ◆临床分型: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40。
      ◇栓塞性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
      ◇腔隙性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30。
      ◇分水岭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
      ◇其他原因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包括凝血障碍、链状细胞病、肌纤维结构不良、药物滥用引起的血管收缩等。
      ◇原因不明性脑梗死。
      病因机制: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动脉壁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动脉炎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sle等)、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增多、红细胞增多等)导致血粘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等)→脑动脉官腔狭窄→血流缓慢、粘度增加、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栓塞性脑梗死:各种栓子(以心源性栓塞最常见)脱落→进入血管(以大脑中动脉多见)→阻塞血流刺激血管壁而发生脑动脉痉挛→脑局部缺血、功能缺损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指发生于大脑深部的小型软化灶):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淀粉样血管样变性→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临床症状。
      ◆分水岭梗死:多见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栓塞→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局部缺血→症状较轻的临床表现。
      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
      1超早期(发病16小时内)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病灶中心缺血坏死、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有侧支循环存在、损伤
      细胞有可逆性,治疗后可可恢复功能,此期治疗是成功的关键,此6小时内为有效再灌注时间窗,超过后可出现再灌注损伤,故
      超早期治疗非常关键);2急性期(发病624小时内)细胞肿胀、缺血改变;3坏死期(发病2448小时内)细胞变性坏死、脑
      组织肿胀;4软化期(发病3天3周内)液化变软;5恢复期(发病34周)形成胶质瘢痕、中风囊。
      临床表现:
      1、不同亚型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临床特点: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ia或中风病史,多急性起病,在数小时内发展到高峰。大面积更死者可出现对侧完
      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向对侧凝视、头痛、意识障碍等、并可进行性加重等。
      ◆诊断线索: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3发病前多有tia;4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
      5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6患者多意识清楚、偏瘫及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7脑脊液多正常。8ct检
      查早期正常,2448小时候可出现低密度病灶。
      梗塞性脑梗死:
      ◆常突然起病、症状迅速达到高峰;
      ◆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相关病史;
      ◆心电图检查多有心房纤颤;
      ◆颈动脉或主动脉超声检查可发现有不稳定板块等;
      腔隙性脑梗死:
      ◆单纯运动性:多为新出现的累及一侧的颜面、上下肢无力、构音障碍。无感觉及共济失调。
      ◆单纯感觉性:多为新出现的累及一侧2个部位以上的感觉缺失(或感觉麻木)。无运动及小脑异常表现。
      ◆感觉运动性:在身体3个部位中至少2个部位(面或上下肢)同时出现感觉及运动异常。可出现伸舌偏斜或构音障碍。
      ◆共济失调轻偏瘫:同侧小脑共济失调及轻度偏瘫。
      ◆构音不良手笨拙:严重的构音障碍、手笨拙及共济失调,面部无力、伸舌偏斜。同侧反射亢进及babski征阳性。
      分水岭梗死:
      ◆部位: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
      ◆临床特点:症状轻、恢复快、无意识障碍。1皮质前型:大脑前与中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梗死。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感觉
      障碍,无面及舌瘫,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及局灶癫痫,主侧有失语,双侧有四肢瘫等;2皮质后型:大脑中、后动脉分水岭
      区域,位于顶、枕、颞交界区,偏盲常见,偏瘫轻微或无,情感淡漠、记忆力降低。3皮质下型:大脑前、中、后动脉与大脑中
      动脉间的豆纹动脉间的分水岭区梗死。病灶在白质、壳、尾状核。出现纯运动型轻偏瘫或(和)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等。
      ◆诊断线索:包括:1病史中有全身血压下降的证据;2多在由坐位或卧位变为直立位时起病;3病史中反复出现一过性黑蒙;
      4颈动脉检查发现有高度狭窄;5影像学检查发现符合分水岭区梗死的变现。
      2、不同血管分布区域脑梗死的症状: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病灶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horner综合征;
      ◆三偏症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主侧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主干闭塞:三偏症状;可有意识障碍;主侧受累有失语。
      皮层支:1上分支闭塞对侧偏瘫、感觉缺失,面及上肢重于下肢;2下分支闭塞失语、行为障碍、无偏瘫。
      深穿支:对侧中枢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瘫及失语。
      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主干闭塞:1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上肢轻;2尿潴留或尿急;3精神障碍、强握及吸吮反射;4失语;
      皮层支:1对策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瘫伴感觉障碍;2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神症状等;
      深穿支: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
      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主干闭塞:三偏症状、失读症及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敏、轻偏瘫、舞蹈、手足徐动、震颤等椎体外系表现)。
      皮层支:同向偏盲或象限盲。
      深穿支:
      红核丘脑综合症(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舞蹈样运动、对侧感觉障碍)或丘脑综合症;
      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
     &

484.转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