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公元176年 熹平五年3 安学书坊[2/2页]

往后千年 何处知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蔡邕这样的文人又怎么能躲得过这名声的诱惑当下就同意了。接着和卢植刘备商议排版,刘备坚持书本前面写上抄录笔法的作者。并坚持以蔡邕为主,蔡邕当然不好自己收全功,一定要刘备到要加上卢植的名字,刘备又怎么能拒绝。卢植再三退让,最后架不住刘备和蔡邕的美意一起在模板后面留下了大名。
      第二日,刘备就将蔡邕抄写好的“熹平石经”第一版的蔡邕手抄木雕,带回了城外的成书坊,书坊开始全力以“熹平石经”为主进行印刷。不过两日,第一批书本连带着平常的论语等,出现在了太学边上原来的茶馆中。只不过,此时的茶馆已经换了一个名字由蔡邕亲笔提写的名字“安学书坊”。
      新书的上市,很快就吸引到了在抄录“熹平石经”的学子的注意。而此时,太学外面的慕名“熹平石经”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临摹的同时,终于有人发现,不远处不知何时多了个书坊。而且,有学子还在其中发现了蔡大人的手抄本“熹平石经”。于石刻上的文字一模一样,一下子安学书坊就火了起来。
      原本那些寒士并不多关注这等书籍,因为纸制书籍并不是他们能买的起的。不然也不会自己来临摹“熹平石经”,而且大部分寒门学子用的还都是竹简。不过当他们知道价格后就彻底震惊了,一本书的价格只是一张纸张的价格,只需50钱。何等廉价,用同样的纸做成一本书的话,起码要500钱起。那可是但绝对不是他们负担不起的。在自己负担的起的前提下,拥有一本蔡大家的手抄本。这绝对是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
      就这样,蔡邕的“熹平石经”在上市之初就火爆异常。同时,学子们也好奇为什么书的著作会是两个人。虽然卢植的大名在儒学界并不掉份,于蔡邕也算平齐。但手抄本时代,哪有两人同抄一本的说法。作为这安学书坊的明面当家张熊三,虽然被不少人问起。但都以自己只是商家所回绝了,张熊三在来时边被自己父亲嘱咐多做事少说话,这一点他却没有做好。
      虽然纸张的详细情况,他肯定是不会说出去的。但他对刘备却是非常钦佩,能在家道中落时奋发图强则皆是不宜。再则感谢刘备让他主坐门店,对他而言,以他这个年纪就能当上掌柜。那也是刘备抬举他,也说明自己跟着刘备做事绝对没错。这样一个好主公,夸赞一番有何不可。
      既然,书的制造不能说,但是管不住嘴的他,不由的开始向那些学子吹嘘起了刘备。毕竟,刘备是这家书店的东家,价格这么便宜的卖书,在这个时代就是善举。渐渐的寒门学子知道了,卢植卢大人还有一个高徒,也是这次善举的幕后之人,此人才高八斗可以和卢植卢大人蔡大人一起编写“熹平石经”更是心善寒门,因为自己也是也是寒门出身,将家传秘法用于书籍刊发却不谋求暴力。盖因寒门学子不易。一时间,洛阳新书和刘备这个寒门新贵倒是随着口耳相传,变得人尽皆知。寒门太少那种拔尖的人物了,出一个大家真得是往死里面捧。

公元176年 熹平五年3 安学书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