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章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2/2页]

历史知识点:开局盘点皇帝之最 伦杰冷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明的人,好啊!”
      “哎,不对,对他的评价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若不是国家动荡,会出现这等情景?这看样子不是好事。”
      张居正:“唉!原来是于少保,于少保千古啊。”
      “于少保也正如这首诗中所写,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而且深受百姓爱戴,但是遇到了昏君。不然,也不至于落得如此的地步啊!”
      在历朝历代的所有人看到这首诗也是喜欢的紧,毕竟这首诗就有一种正气的感觉,给人一种大无畏的感觉,而这始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激励着人们。
      永乐19年,大明,北京。
      “哎,于谦,这首诗好像是你写的?是不是你写的。”
      ”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儿了?”于谦晃晃悠悠的拿着酒瓶,询问周边的人发生了什么。
      “嗨,这,廷益,别喝了,出大事了。”
      ”怎么了?考完试还不让人喝酒了?来,多喝点儿,高兴嘛。”
      “廷益,我问你,这首诗是不是你写的啊?”
      “什么诗儿,就是在你头顶上的视频中,你快看看。”
      “我看看啊,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错,很好。”
      “嗯?好像是我写的吧。”
      “真的是你吗?真的是你写了这首诗,廷益。”
      听到这句话,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看着喝醉了的于谦。
      就在此时,天上的视频也开始盘点起来。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祖籍考城。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洪武三十一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祖居考城。”
      “太祖于伯汉先居山西后迁至苏州,高祖于夔仕元为官,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遂迁居杭州钱塘县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
      “并且,他十分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并言: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于谦在年少的时候就刻苦读书,并且在他的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人生标榜的偶像,那就是宋代的文天祥。”
      “于谦是十分佩服文天祥的气节,为了时刻勉励自己,于谦就将文天祥像放在自己的座位的一侧,这也间接默默地影响着他在今后的官场上的性格。”
      “于谦的为官生涯当中,可以说一直都是深得皇帝的好感的,所以说在于谦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第37章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