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婆是个乐观的女人,即使经历了许多,也并没有萦萦纡怀,她很会调节自己,知道怎么能让自己尽快的走出来。二舅婆矮矮小小的,但是身体特别硬健,八十多岁的二舅婆经常独自出去到处走走。二舅公去世以后,二舅婆就很少回家,喜欢在外面玩,结交很多的朋友,也经常独自回县城,然后去看看几个女儿。
二舅婆是个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她说一个人有了信的东西,才有了寄托,不至于漫无方向,她喜欢跟每个人去宣扬他的信仰。有信仰的人内心是充实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心里有了寄托的人能找到地方发泄内心的苦恼,不至于郁结在内心里。
每年二舅婆都会回来,在我家呆上一段时间,然后回马鬃岭去走走看看,也去几个女儿家里看看。二舅婆不爱坐车,喜欢走路,有的时候买几个馒头放在包里,她可以走一整天,到下一个地方。按她的话说:“走路也是一种修行,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懒惰,坐车的人是懒惰的,只要没有特别着急的事,我就宁愿走路。”
二舅婆的精神特别好,喜欢跟我们说过去的事,有时候兴致高了,她会一直滔滔不绝的说很多话题,一点都不像八十岁的老人,甚至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她的精神好。她跟我们说她的所有的经历,说解放前的生活,说民风民俗,说小时候读新学,跟着其他学生闹反动。二舅婆不像一般的农村妇女纳言,她能清楚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意思,她思想清晰而有条理,能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每一个年代都有这个年代独有的新鲜事物,上一个年代的事物不一定能够让这一代的人接受,这一个年代的事物也不一定能够让上一个年代的人喜欢。真正能够平和的接受每一个年代的新鲜事物而且消化的人,属于生活的智者,二舅婆属于这一类人,她不纠结于生活的苦恼,乐观的天性使她能理智的面对所经历的困境,并努力去改变。而她的努力有所成就的时候,她早就已经走出了所谓的困境了,别人为了生活的小事困扰的时候,她一生都在快乐着,这就是她自己的哲理。
我们在跟二舅婆的交流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她所教我们的是一个老人一生所有的智慧所得出来的结论。她喜欢跟我们传教,说她所信仰的基督,我们属于没有信仰的人,虽然我并不信她所信的教,但我能听她谈论她所信仰的所谓的神。
二舅婆很随性,不会为了小事去为难,她是个念旧的人,也是个洒脱的人,我不知道这截然不同的两种极端是怎么共存在一个人身上的,但确是如此。二舅婆的念旧应该是每个老人对过去的怀念,而她的洒脱则是她本身的天性。
我公在世的最后的几个月里,我哥把他接到县城的家里服侍,二舅婆来了,也在家里住了一个月,两个老人偶尔会说说话,说他们年轻时候的过往。一路说一路笑,一路
第31章 蔡家坡崖顶的那棵松(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