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年初,李家的案子可以提上议程了。
惊蛰之前,朝堂进行了九卿会审,六部尚书、大理寺卿、督察院御史和通政司通政使联合出具了审理结果。因为涉及太后所在宗族的李氏家族,上报帝王的时候,相关宗亲故旧也在场旁听。
虽然重点是在平洲的七房,但京城的两房也牵涉其中,很难完全脱离,所以,尽管涉及私挖铜矿,罪名可以往“十恶罪”的谋反、谋叛上推,但毕竟是太后的宗族,后宫如何管不得,作为外臣,直接打脸是不要命了吗!
所幸,太后只是当今帝王的养母,帝王的养母除了当年的丽贵妃之外,还有代表正统的牛皇后,平州七房夷族论处也无大碍。
所需要讨论的关键点是,大罪涉及的范围:哪些是首恶,需要斩绞论处;哪些可以流放三千里、两千里、一千里;哪些充军,哪些入奴籍;又以什么年龄为限,传统的七十以上、六岁以下减免的说法是否适用于本案……
因为是太后的族人,即便五服之外,也多少能扯上关系,处理的时候必然有些掣肘之处。
更何况,宫中还有的李家的娘娘和公主。听说,元宵节的时候,毓秀宫没有被赐予花灯,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圣旨出来剥夺封号或者打入冷宫。
另外就是,太后进宫那么多年,先帝后期家族就开始兴旺了,不少官员或者亲贵都跟李家有儿女姻亲,一个“杀”字落下去,说不得会累及一大片。
官员宗亲分了三派,吵得不可开交。
有说,私挖铜矿自古就是重罪,必须严惩,否则后来人得不到警告。必须株连九族!——这是耿直过头的。
有说,李家本就是皇亲国戚了,哪里有叛乱的根由?除了首恶的几房也就罢了!——这是私下觉得太后还立得住的,顺郡王才能平平,家事都处理不好,根本没这个能力处理国事,李家没必要叛乱。
也有说,太后乃陛下之母,此为家事而非国事。大周自立过以来垂拱而治,宽容有度,此案涉及过广,首恶当诛,其余大可仁慈以对,以陛下赦令为准。——这是拍着马屁浑水摸鱼的,不按法度而按赦令,自古有之,宋朝开始,律、令、格、式、赦、例就开始分门别类汇编了,陛下怎么想就怎么做,陛下一言九鼎,不会有错误!
帝王坐在高位上,没有介入争吵。
李家的不是小事,无论怎么限制外传,必然会有各种消息暗地里流转,最终定案之前,他不会表现出任何倾向。
太后已经心态不稳,于是大肆向后宫出手,大部分情况都在帝王掌握之中。
聪明些的妃子,稍微提示一下便能自己拦截住各种暗手,表面上作出一派安生,没有发现的样子;怕只怕有些蠢到自以为是的。
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让太后感觉到“成功”而平复心里的一些怒气,少量未发现暗手的地方,帝王选择了漠视。
太后扎根于后宫多年,又有大量的时间研究和试验各种手段,帝王没时间也不想考验自己所知的和太后能采取的手段,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新的——胜了之后总能“问”出来。
当堂没有讨论出结果,于是各派暂时休战,回家整理各种典故论说,预备第二天继续吵。
后宫,四公主吃坏的肚子,卧床不起;三皇子被太医守了一夜,终于转危为安;五公主那里也喊了一次太医。
症状最轻微的是五公主,开始长犬牙了,难得的哭闹了,昭容哄不住,苏医女也处理不了牙齿的专业问题,只能招来精通小儿病痛的太医。
太医已经习惯了后宫妃子们的小题大做,好吧,也不算作,就是难得给五公主出一次诊,为了不被苏女医给压下去,太医好好表现了一番,掉书袋子是必须的,开药方也是必须的,被五公主咬一口之后龇牙咧嘴也是少不了的。
嘶——疼死本太医了!看我多放一丁点黄连!不影响药效,最多
惊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