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所以市面上那些动辄九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老茶头,即使搭配上爷爷不小心存下来这种故事,也没有几分可信性,谁会去保存连名头都没有的废品呢?而不走心的扔在猪圈,仓库,这样的茶还能喝吗敬而远之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摇身一变,一步登天的茶头跻身珍品阶层,现在能搜到的资料很多都在竭力吹捧,而某百科上甚至有这样一句话: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就有:“疙瘩茶,味最酽”的记载。无耻啊,朋友们,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诞生熟茶,更不用说发酵副产物茶头了,竟然被如此牵强附会到18世纪,气愤之余,笔者特意找到了这篇《普洱茶记》,让我们来看看原文,“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亦”,意思是非常明显的,阮福的时代,采摘普洱茶后进行蒸茶,蒸软后揉成团茶,叶子少,比较细嫩的,就称之为芽茶,在三四月采摘,叶子多了些的,就叫小满茶,六七月采摘的,就称之为谷花茶,比较大又圆的,名为紧团茶,精致小巧的就叫女儿茶,女儿茶是经由妇女采摘(现在也有炒作女儿茶这个说法的,感兴趣的茶油可以了解一下),在谷雨前采制,就得到了四两左右的团茶;团茶到了茶商的手上,外面细嫩,里茶粗老的,名为改造茶,而对于揉时比较结实、色泽发黄且柔韧不卷的,就称为疙瘩茶。这样出来的疙瘩茶,与我们的老茶头根本就是两种东西,味最酽更是一个笑话,这样去强推茶头,更是一个大笑话。
对于茶头,普洱茶友圈子里常流传这样一句话,生不饮黄片,熟不饮茶头,毕竟茶头出身在那,半生不熟,卫生问题比熟茶还差不少意思,不过呢,熟茶同质化严重,即使换口味也还是会腻,喝腻了熟茶,换一杯带些清新香气的老茶头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泡上二三十泡,再煮一煮,也颇有几分韵味。不过因为老茶头的腾飞,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人造茶头”,对于工艺合理的,相对安全卫生的,我们并不反对(比如刻意熟茶压起来,再打碎),但是如果人工添加非食用胶,甚至粘合剂,这是不能容忍的,不说对身体有害,那浓郁的胶香谁受得了?
老茶头就简单探讨这些,对于近些年出现的茶头类似物,如茶化石(历史沧桑感十足,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在以后的章节进行探讨。
即将签约,希望这本书能真正让大家有所收获。
(本章完)
第20章 知茶——另类普洱茶(一)老茶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