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10原来是我被抢了皇位[1/2页]

诸天万界任务榜 真一语封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德妃娘娘没有久留,随口嘱咐了两个教养婆婆几句,大都是关于柴宗训衣食起居的琐事,然后就准备离开了。临行前,她对那个中年太监说道:“元顺,等下你亲自安排两个机灵点的年轻内侍,以后专门伺候四皇子读书。”
      那个中年宦官忙低头答应,并立即对后头的从人招呼了一声。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宦官,亦步亦趋,走上前来,先是端端正正跪倒,拜谢了德妃娘娘,又对着叶长庚磕头行了大礼。
      叶长庚心道,原来这才是德妃娘娘的真正用意。皇宫里果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他吗哪儿是送我的随从,这是安排了两个眼线啊!小皇子才七岁,真有这个必要吗?
      送走了德妃娘娘,叶长庚对侍立一旁的两个小宦官道:“你二人先自我介绍一下。”
      其中一个小宦官神色激动,红着脸抢答道:“回千岁,小的叫李德才,今年十三岁,元顺公公是我干爹。小的入宫已经五年了,念过三年书,粗通文墨。以后千岁但有吩咐,小的必定赴汤蹈火,务必把事情都办的妥妥帖帖。”
      这货不行!只能做个跑腿儿,干不成什么大事儿!
      浮躁、功利,摆不正位置,一瞬间,叶长庚就给这小太监判了政治死刑。他口中的元顺公公,应该就是那个中年宦官,这么明目张胆的任用私人,完全没把老子放在眼里!更蠢的是,这小宦官居然还想拿这个身份来给自己加分,尼玛,你小子是不是脑袋里有坑啊?
      另一个小宦官,长得眉清目秀,看上去有几分女相,相比之下,他就显得更从容不迫一些。等叶长庚示意后,这才上前一步,行礼道:“小人张德均,十一岁,入宫还不到三月。小的虽是愚笨,却也晓得,此后就是千岁的人,除了官家,天底下只有您的话最大,以后也只听您一人的吩咐。不敢说能把每件事儿都办好,但必定会尽心竭力去做。”
      此人行事稳重,也知道该怎么表忠心,入宫时间短,看上去履历也比较干净,可以列入考察名单,以观后效。
      当然,这都是他们自说自话,实情究竟如何,还要留到以后慢慢观察。
      这个张德均入宫还不到三月,就能被安排来专职伺候准太子,要说自己在宫里没靠山,老子兜头就是两个大耳刮子!
      叶长庚现在最缺的,是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班底。不管什么人,有什么背景和目的,只要愿意投靠,他都来者不拒!
      由于还没被正式册封,叶长庚不能出宫一步,念书的地方,也被定在了宫内的“博雅书楼”。
      每天一早,会由太监用肩舆抬他过去,先跟着先生学习两个时辰经史,然后用膳,下午愿意自学也可以,想要玩耍也可以,总得来说,自由度还是很高的。
      柴宗训没有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实,出行肯定不会就只带两个老妈子。随行伺候的,除了掌总的教养婆婆一人外,还有兼任长随的小宦官二人,伺候起居的宫女六人,其他粗使宦官、宫女各十人。这排场,比德妃娘娘也不差多少,一队人浩浩荡荡横穿宫苑,看上去倒也有几分威风。
      叶长庚的心理年龄,此时也不过才十五岁,平生哪里见过这种大阵仗!众星捧月之下,又是激动,又是感慨。一路上,不断的在心里给自己催眠,“这些都是nc,你就当自己在玩单机游戏,千万不能膨胀!”
      由于德妃娘娘的探视,耽搁了时辰,新来的两个“教书先生”,早已在博雅书楼恭候多时了。
      叶长庚仗着自己是七岁娃娃,也不管什么礼节,只是对二人拱了拱手,就算拜师完毕。
      两位先生,一个叫赵邻几,一个叫杨徽之,都只三十来岁年纪。二人均是显德二年进士甲科的头几名,被皇帝亲自取中,放在后世,就是货真价实的天子门生,状元、榜眼一流人物,现任秘书省校书郎,学问都是一等一的。
      想要给准太子当好老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所谓高回报必有高风险。这份工作做得好了,就是帝师,从龙于潜邸,日后封侯拜相,执掌天下权柄,也都不在话下。可若是做得不好,被未来天子记恨,日后罢官闲置,甚至找个借口砍掉脑袋,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当今天子起于市井,人情练达,算是五代一位难得的明君,虽然后来投身行伍,但他对文臣素来尊重,轻易不杀士人和文臣。若放在前几朝,真正武夫当国,谁也不会拿这些文学侍臣当盘儿菜!为着一点小事,杀起文人来,照样人头滚滚,丝毫不会手软!
      通过了姓名官职,行礼如仪,杨徽之问:“不知开蒙之时,千岁所读何书?可曾治过什么经史么?”
      叶长庚是个24k纯西贝货,哪里知道柴宗训以前读过什么书?
      “二位先生,皆为饱学之士,而小王,不过略认得几个字而已,哪敢说读过什么经史?”叶长庚最怕的就是这种文绉绉的对答,因为他肚子里没货。斟酌了好一会儿方道,“日后我也不用科举,与其皓首穷经,不如学些本朝的典章制度。你等既然带着校书郎的职务,不如回去收集一下前朝与本朝的史料文书,每日与我讲解一番。有道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二位先生从旁教导,想来小王必能有所裨益。”
      他自以为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却不知道,杨徽之和赵邻几两人,当场就听傻了。
      这口吻,这措辞,哪儿像是一个七岁孩童能说出来的?你确定不是在逗我们?
      他俩奉命给准太子教书,当然不可能不预做准备,他们早已了解过了,这位年幼的四皇子,究竟是个什么成色!
      天下之大,奇人异士多有,自然也不乏五岁就能赋诗,七岁就能读史的奇才。但四皇子是出了名的贪玩成性,念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在奇才之列,但凡他有一点早慧向学之心,只怕早就名动朝野了!
      这一番话,必定是别人提前教好的,二人很快就在心中下了定论。
      杨、赵二人年纪轻轻,能在一众进士里脱颖而出,当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榆木疙瘩,很快就把这些异常,全都归结为了官家的帝王心术。
      顺其自然吧,有些事儿不能较真!
      不得不说,脑补是个好东西,凡是不能理解的事情和现象,他们总会自己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这也和两人的地位不无关系。
      说好听点,二人是准太子的老师,说不好听,他们就是两台人形点读机,妥妥的临时工身份!
      那些挂着太子太傅的宰执,又或者顶着太子詹士名头的大臣,才是正儿八经的老师!
      所以,不论四皇子要怎么读书,他们都只有照章办理的权力。反正读史书又不是看春宫,谁也没规定,启蒙教学就必须从《论语》和《说文解字》开始。
      两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沉默。
      至此之后,二人每天从史馆取来各种文书、资料,先由叶长庚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再由二人做出解释,并引申一些治国的道理。
      两位年轻进士,很快就发现,眼前这位四皇子,真是人不可貌相。学起东西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特别是识字,简直是天赋异禀,基本上教一两遍就会,简直有过目不忘之能。数日之间,连各种公文他都能磕磕巴巴的读个八九不离十了,只是写字犹如鬼画符,而且经常缺失笔画,让人不敢恭维。
      不学无术,成天混日子的叶长庚同学,一旦穿越,反倒过上了刻苦学习的苦逼日子。这他吗上哪儿说理去!
      他原本就认识不少的繁体字,只要用心,十四五岁的年纪,学习能力肯定是远胜于七岁孩童的。这在两位先生看来,他当然是牛气冲天。但是,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叶长庚倒也没有把二人的夸赞当一回事儿。
      其实,七岁的小皇子,读书只是个姿态,就算天天放羊,宫里也没人敢去逼他!但叶长庚心里,始

10原来是我被抢了皇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