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得水指挥的致远号炮舰,缓缓离开水城码头,鹏帅不顾海风凛厉,坚持站在船楼上眺望。
码头上的三个过了年又大了一岁,愈发成熟的女子,太子妃、惠妃,坤兴公主三人,不住的挥手告别,多愁善感的方瑜又流泪了,脸上晶莹一片。
“唉!”
鹏帅叹了一口气,温柔乡是英雄冢,下一句很少人知道。
“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是后世马君武先生的一首千古名诗“哀沈阳”,那是对少帅和赵四小姐的讽刺,不抵抗把偌大的东北拱手让给倭寇。
鹏帅在船楼上很是感慨,多灾多难的民族,后世那些屈辱的历史,源头就在甲申之变,神州陆沉。
他来了,就要挽天倾、补天裂,和这个重大责任相比,老婆孩子热炕头固然温馨,但是他能放下这一切,去辽南爬冰卧雪,杀建奴!
……
后世人读明末史料,往往只会留意血雨腥风中,忠臣义士或是屠夫叛逆。
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点,曾经能止小儿夜啼的锦衣卫,怎么就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有人说是崇祯帝上了东林的当,开局就杀了魏忠贤啥啥啥的,那是太监,和锦衣卫有瓜葛,但他代表不了庞大的锦衣卫系统。
明末时,锦衣卫账册上可是有六万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人扯十五万就是瞎扯淡了)为啥后来就没动静了呢?
要知道崇祯帝曾经连大臣们私下抱怨他的话语,他都收到过汇报的,锦衣卫并不全都是废物,但大多是废物。
后世把锦衣卫神秘化妖魔化了,很多人觉得绣春刀飞鱼服很炫酷,相当于皇帝马仔和盖世太保,其实到了明末,大明江河日下,锦衣卫里基本都是混日子的人。
伪清进京后,锦衣卫整体来说分为三块,一个是赵华曾经混过饭吃的大汉将军,就是给皇帝当仪仗兵,还有养大象的。
这些人被伪清接收后,换身衣服剃个头,继续干原来的活,不过不再叫锦衣卫或大汉将军,而是叫“銮仪卫”。
其实也是应急的安排,别小看这皇室仪仗,一般人还真玩不转,伪清前身什么大金,还搞八王议政呢,大家围一圈吹牛比。
像什么伪清第一文臣范文程,当年不过就是个辽东的秀才而已,光翻书知道个屁啊,你知道什么乐曲响了,该走几步吗?
所以这工作还真的非常专业,有了这些人撑个场面,前期很多事起码样子都过得去。
等人家搞清楚流程了,这些銮仪卫也就被逐步裁撤殆尽。
开玩笑呢?皇城里还是自己人用起来放心,谁知道这些大个子会不会发神经。
一块就是各地驻防的锦衣卫,失去了上级,茫然无措之中,南明又建了朝廷。
能对接上的就继续当差领饷,对大明已经彻底失望的,干脆隐姓埋名,这些人可不差钱。
还有一块,就是跟着大明最后一位锦衣卫都指挥使,左都督、太子太傅骆养性,先投大顺,后投大清。
说起来可笑,他居然是“我大清”第一位总督,你敢信?
去年五月初六,鹏帅带人从天津卫撤离
第191章 鹏帅辽南再征战,老徐抓了左都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