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1章 来历不凡海阳所,形同儿戏先擒王[1/2页]

我父皇是朱由检 天下无二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海阳守御千户所来历不凡,大唐东征高句丽时,就在此地设军寨“沙沟寨”。
      明初设立时,在沙沟寨地基上修筑土墙,设立海阳守御千户所,隶属大嵩卫。
      嘉靖时倭寇猖獗,海阳所再次重修,和大山所不同,海阳所分内外城,跟倾向于是一座战争堡垒。
      内外城之间约一百三十步(200米)距离,城墙内夯盐碱土,外包砖石,非常坚固。
      城周三里,高二丈(约6.6米),宽一丈二尺(约4米),池阔一丈(3米33),深一丈。
      外城四门,内城四关,设城楼十五,专作?望指挥。
      按照编制应该屯兵千余人,设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两员,所镇抚两员,百户十员。
      内城中是千户所衙及中高级军职,和随职官眷居住的院落。
      外城是低级军官和卫所兵、工匠居住,包含兵营、马棚、兵械库及粮草仓库等分列各处。
      城西设有演武场,为平日操练和检阅之地,所内设有备倭战船十艘,用以海上巡逻作战,有马十匹,用于相邻卫所往来会哨、传讯。
      海阳所面临大海,直扼海口,占据有利地形,进可出击,退可防御,是这一区域海防体系中的核心堡垒。
      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六月,戚继光被升为主备山东防倭军士的“都指挥佥事”,统辖二营二十五卫所将士,扼守海防,抗御倭寇。
      海阳所也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如今早已零落的不成样子。
      卫指挥佥事杨永勋,作为名义上的大嵩卫第三把手,在卫城里毫无话语权,尤其是这几年天灾人祸的,大家都夹着尾巴做官。
      生怕得罪“老甲鱼”,一言不合就让你带兵去京操,然后不知道再被衮衮诸公们派到何处去填壕。
      几年前卫指挥同知姜轩光这个精明的胖子,先找了个借口搬到大山所,靠着盐场那边孝敬,过的非常滋润。
      杨永勋深受启发之余,又花了不少钱,获得了贾大人的点头,这才搬到海阳所常驻。
      虽然比不上姜胖子舒坦,但也总比在卫城里,卑躬屈膝、唯唯诺诺爽利太多。
      这边他官职最高,所里事务一言而决,自然不缺溜须拍马、抱大腿之人。
      海阳所屯田五十五顷,亩百为顷,这就是五千五百亩地。
      军屯制规定,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军屯产粮,洪武初年免征粮税,后又开始征收屯粮,亩税一斗。
      洪武末改定税则:“每军屯一分,正粮十二石,给本卫官军俸粮。”
      洪武之后的屯粮,又上调至每军交粮二十四石,又翻了一倍。明代亩产差不多一石左右,这就相当于上交半数产出。
      别忘了这才是正粮,卫所军官们要过得更加体面,还要养亲信家丁、仆佣等,钱粮从哪儿来?
      子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阎王吃小鬼。
      军官们当然找出各种理由,拼命盘剥底层屯军,而屯军全家生计主要依靠屯粮收入,过的十分艰苦,有胆子的都做了逃军。
      现在的海阳所军官,有杨永勋卫指挥佥事一员,正千户一员、百户六员,能上阵的家丁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人。
      

第141章 来历不凡海阳所,形同儿戏先擒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