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张大林他们在杀猪宴过后的第二天到的家。
      是,漂泊了几个月,忽然到了家,当然会激动了。
      本来一路打听,知道是分配在大田村。来的路上还讨论都会些什么手艺能为家里做些什么。
      结果没成想,不但房子盖好了,就连房间也分配好了,甚至还有练武场,每个人还有二两银子拿。
      有家的滋味不得不说好,遮风挡雨,心里还舒坦。
      随着年节越来越远,春天很快就来了。
      真正的云家人是七口人,所以每人分了三亩地,也就是二十一亩地。
      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扎根在东荒,种地也不是不可以。
      就连云老夫人都让老白他们给自己开了二分地,还专门在村里新认的姐妹那要来了菜种子,兴致勃勃的开始了种菜的田园生活。
      可是在云家人去收地的时候却发现,这地都是荒地,没开垦过,杂草草根横生。
      村里人下地有看到这地直摇头:“这地,都没人种过,地不肥,种不出来粮食的。”
      云思瑾看着老汉对地很讲究,也虚心求教:“爷爷,您说咱们东荒怎么就不产粮食呢?”
      这地方可没有地方志,连气候记载都没有,来了东荒也是两眼一抹黑。
      还不如问些年纪大的本地人,肯定熟悉东荒,也能让他们了解个大概。
      老汉把锄头一立:“咱们产粮不多,还是老天爷不让咱们种,咱也没办法啊。”
      说着马老汉哽咽起来,要是能产粮食,小妹当年也不会被饿死了。
      据老人口口相传下,大田村也是个肥沃之地。可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种不出粮食了,大家都觉得遭到了天罚。有的人为了谋生路,离开了东荒,所以人也越来越少了。
      “那夏天雨多吗?”云思瑾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
      “多,有时候一下好多天,甚至还会发大水。”马老汉叹道。
      云思瑾想到了当年她和小师妹一起去南若海历练时,遇到的那些百姓,没有灵根无法修炼,靠种地为生,却发现种地不成。
      师妹还给她分析是因为雨下的多,但是没有及时的排水,地势低洼,又因为靠近海边,导致的盐碱地。
      当时的她并不明白什么叫做盐碱地,可是不妨碍她理解,这种地不适合种。
      如今的东荒也没有人修水渠,没有人会排水,下雨发水了大家也是听天由命。
      这样的心态之下,只能怨天尤人,所以地也越来越贫瘠。
      究其原因,其实只是因为读书少。
      书读多了,眼界宽了,不拘泥于一个地方,人开始去游历,然后遇到的风土人情多了,就可以遇到别人的解决办法时,拿来借鉴。
      马老汉看着云思瑾沉默不语,安慰道:“你们也别嫌弃地不肥,地是最不会骗人的,你咋对它,它就怎么对你。你对它好一点,它也会多长点粮食。”
      云家人齐齐点头,老汉的话很实在,种地并不可耻。
      只是,若是种地实在不成,倒也没必要非得死磕。
      想想不如养鸡,散养着还能吃到肉,可东荒的行情就是穷,根本没人愿意买这些肉。
      大家有钱了都想拼命的逃出东荒,所以显然养鸡都不能当作首选。
      修水渠就要先修路,可问题是她又不是大田村村长,没必要这么折腾啊!
      觉悟她有,可也不乐意做冤大头。
      不然折腾起来,田村长恐怕更不给他们好脸色看了。
      云思瑾看着这二十一亩地犯起了难。
      回家的路上,云一瑛已经饥肠辘辘了,央求道:“阿姐,你再去打猎时,带上我吧,我还想吃猪肉。”
 

第35章 养猪能致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