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简单快捷一些,陈实定了酒店,在同一时间,将几家学校派来的人聚在了一起。
几位学校派来的负责人见到陈实都很热情,陈实简单的跟大家寒暄了几句,便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我是从乡下走出来的,体会过人间疾苦,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到一些有需要的人。”
“我愿意今后每年给各位代表的学校一些资助的名额,帮助困难但渴望学习的同学完成学业。”
其实各大学为了保证生源,也会有一些资助名额。
但学生那么多,单靠学校资助根本就应付不过来,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这种来意社会上的资助,可以帮学校减轻很大的负担。
知道了陈实的意思,各位代表满脸堆笑,但凡脸上肉多一点的,脸上都堆起了肉山。
众人都想要表示感谢,纷纷开口,却搞得谁说的陈实都听不清。
最后还是陈实打断他们,控制住了场面。
“请大家先不要着急,我还要先说明一下我的条件。”
“我资助的学生,必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且家里真的有困难,无法承担学费生活费。”
众人纷纷点头,资助的意义就在于此,这个不用陈实叮嘱他们也知道。
可不管他们点头点的多卖力,陈实对这个问题依旧抱有担忧。
说的老成一点,他可是过来人了,在这件事情上,可能会出现怎样的见不得光的手段,他心里一清二楚。
这是后世学校资助方面,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明明是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但这笔钱全部在了生活条件更好的同学手里。
这其中不乏一些老师的暗中操作,不过也不排除有的学生,脸皮薄,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帮助。
“但我希望各方在调查学生需要资助情况的时候,能够采取隐秘的手段,不要将个人隐私暴露,以免给有困难的同学再造成心理负担。”
这个要求在这个年代还是比较另类的,几位代表不太能理解陈实的意思,互相看向其他人。
但不理解归不理解,这么好的事情,谁也不敢放过,还是连声应了下来。
众人纷纷表示,在这件事情上一定会严格审核条件,绝对让资金落到最需要的同学手里。
大家纷纷表态,陈实便在第一年的资助下,给了每个学校五个名额。
一个学校五个名额不多,多一人一学期一千元,几个学校加起来金额也不少。
并且陈实直接表明,第一学期只是适应,接下来他会根据情况继续追加。
众人激动不已,还未收到钱,便不住的向陈实表示感谢。
酒席过后,陈实感知准备好了资料可以随时联系自己,确定没问题了,他便会拨款。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都会有学校邀请陈实,去学校考察,顺便审核一下资助名单。
去学校的时候,陈实顺便跟学校的就业处联系了一下,同时很学校建立了实习关系。
资助是为了他培养企业的员工,建立实习关系,则是为了及时补充人员。
陈实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经过各个学校的联合宣传,陈实又有了慈善家的称号。
第379章 慈善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