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败陈友谅之后,著文章在洪都城里继续胡作非为,搞得鸡犬不宁,人民怨声载道。朱元璋派往地方上巡查的官员发现了这些情况,就上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听就火了,立马就派人就训了朱文正一顿。
本来就气不顺的朱文正心里更郁闷了,我拼死拼活的给你打仗,好东西你不给我也就算了,我从民间搞一点来,你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嘛,还得专门派个人来骂我。
朱文正把这种不满意天天挂在嘴边,手下人很快就受到了影响。
于是有一天,他的一个手下悄悄的告诉他,既然你对朱元璋如此不满,不如别给他干了,我都打听好了,张士诚那边正在招人呢,听说待遇还不错,不如我们去那里打工吧。
内心对朱元璋极度不满的朱文正听到这些话心里立即活动了起来,然后他用一个字把手下人打发了出去:“滚!”
对朱元璋不满是真心的,但是对朱元璋忠诚也是真心的。
朱元璋那可是他亲叔叔啊!而且两个人实际上年龄相差也只有八岁而已,虽名为叔侄,但情同兄弟。朱文正发发牢骚是有可能的,但是背叛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讲,不从亲情的角度看,单从利益衡量上看。他朱文正真要投降的话,陈友谅来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投降,陈友谅的实力还不比张士诚强几十倍,放着那么好的机会不投降,现在投降实力明显不如朱元璋的张士诚,开玩笑呢!
朱文正虽然姓朱,可是他不是一头猪啊。
朱文正肯定不会背叛,但朱元璋不知道。
对于朱元璋这种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信任真的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东西。他很想有,但是却很难有。对于朱元璋来说,能够真正彻底信任的人可能都用不了一个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而对于其余的绝大数人来说只能分成两类:一类是背叛他的人,还有一类是可能背叛他的人。
朱元璋时刻保持着一颗怀疑的心,因此他对很多事情就比较敏感。
于是,有人劝说朱文正投降张士诚的消息到了朱元璋那里就变成了朱文正要投降张士诚。
这个是朱元璋绝对忍不了的,要说别人也就算了,可你朱文正是我老朱家的人啊,是我的亲侄子啊,你都要背叛我,那我以后还有什么脸面管理下面的人。
朱元璋二话不说直接就去找朱文正了。见到朱文正也不跟他客气寒暄,拿起马鞭子上来就是一顿猛抽,边抽还边喊:“你小子想干嘛!你小子想干嘛!”
手下人见状,赶忙上去劝阻,有人就抱住朱元璋。朱元璋心里还是觉得不解气,虽然手被束缚住了,但是依然用脚踹朱文正。
朱文正就跪在那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乖乖挨打的朱文正并没有消解朱元璋心里的怒气。朱元璋越想越火,后来居然动了杀心,他把朱文正抓回应天,准备杀了他。
对于真的动怒的朱元璋,一般是没有人敢劝的,但好在还有一个不一般的人,这个人就是马姑娘,也就是朱文正的婶婶。
马姑娘跟朱元璋说,其实朱文正这小子不过是性格比较刚强一些,虽然做了一些错事,但是也不至于要杀头啊。而且他在洪都的时候是立过大功的,就这样杀了他,你让其他的有功之臣怎么想。而且朱文正也是你大哥这一支唯一的骨血,就这么杀了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大哥啊。
说到死去的大哥,朱元璋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马姑娘接着补上最重要的一句,你要说朱文正做点出格的事儿,那肯定是有的,但你要说他谋反,你自己好好想想那可能吗?
朱元璋一下子冷静了。
是啊,谋反这个事,朱文正是不会干的。
就这样朱文正的命算是保住了。
朱元璋没有杀他,但也并没有善待他。朱元璋把他软禁起来了。
朱文正本来就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软禁了,心里自然是无比郁闷。结果没过多久,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文正就去世了,郁闷的去世了,而他去世的时候年仅29岁。
朱文正的英年早逝给朱元璋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他想起了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也想起了自己同样早逝的大哥,心里不免就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后来朱元璋建国以后,在洪武三年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的时候,就同时册封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封地在广西。
这个靖江王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总共封了14代,是明朝除了朱元璋的血亲子孙以外,唯一的王室家族。
从这一点看,朱元璋也算是对得起朱文正了。
第五十二章 朱文正的结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