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谅屁股后面就是一顿猛捶。好在陈友谅的手下拼死护卫,甚至陈友谅的两个亲弟弟都亲自上了前线,这才给陈友谅赢得了宝贵的撤退的时间。
陈友谅总算是跑了出来,可是他的两个弟弟都死在了战场上。
常遇春追了一阵后就下令回去了,他虽然以勇猛著称,但也不是没脑子。他知道自己的船小,趁着敌人的慌乱,加上自己的勇猛能砍杀一阵子,但如果敌人回过劲来,自己的这点实力还是抵挡不了的。
这就是第二天的战斗。
各有胜负,但还是谁都灭不了谁。
当天晚上,陈友谅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总结两天来战斗的经验教训。
陈友谅觉得这样打下去,双方不停的消耗,时间久了对于自己一方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自己是倾国远道而来,所带的粮食物资并不是很多,时间一长自己肯定吃不消。现在朱元璋又封锁了长江水路,后勤补给的供应十分困难。
另外,即便是能够打通这条补给线,但现在离自己的大本营太远,补给线拉的过长,风险太大。
而自己这边所有的劣势都是朱元璋方面的优势。因此持久战于己不利,而于朱元璋有利,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速战速决。
要想速战速决单纯靠手下将士的拼杀肯定是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斩首行动”。直接干掉朱元璋,让他们群龙无首,一旦没了领头人,那就相当于是一群乌合之众,对付起来肯定比现在轻松多了。
而这套战术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张定边曾经用过,其实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因为那是张定边一时的突发奇想,没有制定相对完善的配合计划,导致最终功亏一篑。
这次,陈友谅决定就用这个办法。于是他下令,明天的战斗不要继续跟朱元璋手下的士兵纠缠了,所有人集中注意力,只打一艘船,一艘桅杆是白色的船。
白色桅杆的船就是朱元璋的指挥舰。
原来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全军的人都看到自己跟他们在一起并肩作战,也是为了指挥的方便,把自己船的桅杆刷成了白色,这样就与其他的有所区别,却没有想到现在成了陈友谅选择打击的突破口了。
第三天天一亮,陈友谅就率先动手了。
他带着自己的船队直奔朱元璋而来,并下令,今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白桅杆的船,其余的都可以不打,只追着这一艘打,直到把这艘船彻底消灭。
可是等到靠近朱元璋的船队后,陈友谅和他手下的将士都傻了眼,因为他们已经无从下手了,虽然他们一眼就看见了白色桅杆的船,但是这样的船却不是一艘,而是几百艘。
朱元璋全部的战船都变成了白色桅杆。
陈友谅一下子就有点泄气了。自己好不容易搞出了个自以为高明的战术,谁知道居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原来啊就在陈友谅开会商议对策的时候,朱元璋也正在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他们的议题也是如何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会议比较一致的结论和陈友谅做出的判断一样,陈友谅想要速战速决,而朱元璋想要打持久战。
朱元璋明白按照现在的形势,想一下子把陈友谅闷死是不可能的,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持久战,跟他互相消耗。
持久战对朱元璋来说是有利的,毕竟他的身后还有应天、洪都这些大城市做支撑,比起陈友谅来自己这边的后勤保障肯定是占优势的。
只要不停的耗下去,陈友谅早晚有一天会垮掉的。
就在会议正开着的时候,突然外面进来了一个朱元璋的贴身侍卫,直接来到了朱元璋的身边,轻声耳语几句。
朱元璋听完侍卫的话后,立即宣布休会,并命令手下各营的将军回去以后立即做一件事。那就是把所有的船只的桅杆全部刷成白色。
将军们一听这个命令就有点懵了。
这都什么时候了,居然还要搞这些面子工程,那桅杆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那能怎么样,难道白色桅杆的船就肯定能打胜仗啊!
但是将军们也都是知道朱元璋同志的脾气的,虽然心里想不通,但是命令还是要执行的。于是在回营后立即组织人对桅杆进行了粉刷。
朱元璋当然不会没事找事做无用功,他的命令肯定是有道理的。
朱元璋不仅军事工作做得好,情报工作做的也非常好,甚至于连陈友谅高级别军事会议的会议内容他都能够搞得到。
就在陈友谅部署第二天要奇袭朱元璋指挥舰的同时,这个消息也通过秘密渠道传递出来了,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就传递到朱元璋那里了。
于是才有了朱元璋停止开会,紧急部署的那一幕。
有些泄气的陈友谅既然已经来了,也不能就此退去啊,而且他如果现在退回去,以朱元璋的机敏肯定会抓住机会对他一顿猛揍,于是就只能硬着头皮攻了上去。
朱元璋这次是有准备的防御战,相对来说比较从容,虽然战况惨烈,死伤比较严重,但是局面基本处于可控的状态。
就这么打了一上午,双方就是一点点的死磕,彼此都是毫无进展。
第四十九章 决战鄱阳湖(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