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动弹不得。
张定边趁机围住了朱元璋的船,手下士兵拼命向朱元璋的船冲去。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宋贵、陈兆先等人拼命抵抗,这才稍稍稳定局势,但眼见着张定边的攻势越来越猛,朱元璋这边逐渐支撑不住了。
不一会,宋贵、陈兆先都战死了,朱元璋这边的局势越发危急了。这时候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将领冲了过来,他大声跟朱元璋说:“主公,情势危急了,你快快脱下衣服与我交换。我以你的名义在此抵抗,你先暂避敌人锋芒。”
说话的人叫韩成。
朱元璋望着韩成,犹豫不决:“我怎能让韩将军代我陷于死地啊!”
韩成大呼:“主公,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说这些,赶紧换衣服吧!”
韩成和众人一拥而上扒下了朱元璋的将袍。韩成把朱元璋的衣服披在了自己的身上,就冲向了船头。
站在船头的韩成大喊:“我朱元璋起兵反元,是为匡扶天下,怎奈天不助我,致有今日之败,事已至此,别无他言,惟愿天下百姓安康。”说完,韩成高高跃起,跳入了水中。
看到“朱元璋”落水,张定边手下的士兵纷纷放弃了对朱元璋乘坐船只的进攻,都转向了水里,因为朱元璋在陈友谅那里可是值大价钱的,真要能逮住他,哪怕是找到了尸体,以后也肯定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啊!
就这样,朱元璋这边局势缓和了下来。
但有一个人还没有放弃,他就是张定边。
张定边和手下那些普通士卒不一样,他没有那么天真。朱元璋是什么人啊!那可是见惯大风大浪的人,就现在这么一点小困难就直接跳水自杀了。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他张定边是不信的。
于是张定边决定不管跳水的是不是朱元璋,他都要上船去看一看。于是他手持一杆长枪,就要跃上朱元璋的船,这个时候,忽然一支箭射过来,正中张定边的有额头。
射箭的人是常遇春。
原来常遇春见朱元璋这边局势危急,就赶忙带着船队过来救援,正好看到张定边要上朱元璋的船,于是就一箭射了过去。
中箭的张定边不能继续冲锋了,只好退了回去。手下人见主将受伤退去,于是也跟着退去,朱元璋这边算是解围了。
这个时候徐达也已经退了回来。
天渐渐的黑下来了,双方都损伤不小,也就没有继续打下去,各自鸣金收兵了。
第一天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天,战斗继续。
双方按照常规套路开始交战。
陈友谅的战船大,朱元璋的战船小,双方交战的时候,陈友谅是从上往下打,而朱元璋却需要仰着头从下往上打。这样朱元璋的劣势就体现出来了,本来从下往上进攻难度就比较大,再加上朱元璋的部队水战能力确实比不过陈友谅。交战不久,朱元璋这边就连连败退,很快就撑不住了。
朱元璋亲临一线督战以鼓舞全军士气。可是实力毕竟摆在那里,士气能够帮你撑住一阵,但时间长了肯定是不行的。
面对着败退下来的士兵,朱元璋很着急,严令任何人不许后退,但还是控制不住败退的局面。
朱元璋下令胆敢有擅自后退者,一律斩杀。就这样一连杀了十几个连排长,战局却依然不见起色。
朱元璋也没了主意,于是就找来刘基商量。
刘基也一直在密切的关注着战局。看到现在的形势,刘基告诉朱元璋,如果按照水上交战的情况看,双方实力确实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虽然我们的将士很玩命,但是这一点上,陈友谅那边也不差。这样看来我们这边实在是没有什么优势了。
朱元璋说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刘基跟朱元璋说,要战胜陈友谅,只能是用我们的长处攻击他的弱点,而他的弱点就是船太大了,咱还是可以用昨天用过的办法,用火攻。
这个时候朱元璋手下的徐达等人也纷纷表示还是火攻的主意比较好,这样就不用继续血拼了。
火攻是个好主意,但要实现这个好主意是有条件的。
具体什么条件,大家可以参考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桥段“火烧赤壁”来考虑。
概括的说,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人,一个是风。在《三国演义》解决人这个问题的是黄盖,“苦肉计”的著名演员。解决风这个问题是诸葛亮,借东风,至于是真是假不好说,反正书上是这么写的。
朱元璋现在也面临着这两个问题。
第四十八章 决战鄱阳湖(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