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二章 儒士朱升[2/2页]

我心中的大明王朝 卡卡卡卡卡K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为了与他进行学术交流。
      一时间,朱升从享誉全国的教学名师又变成了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
      朱升对这一切却实在是很反感。
      朱老师的愿望的确是做个“名师”,但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最后怎么就成了一个明星,而他实在是不愿意做明星。
      于是朱老师在池州教育局干了几年以后,就突然辞职不干了。他独自一个人跑到了石门山中,闭门著书立说,不再过问外界的尘世俗事。
      朱生不问尘世,尘世却还是找上了他。
      邓愈、胡大海打下了徽州城。邓愈知道朱升在这里,他也知道朱升的名气和能力,于是他就向朱元璋推荐了他。
      朱元璋对于读书人还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在他创业过程中。每当他打下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召集当地的读书人,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争夺天下,怎样保境安民等等。
      朱升其实不想出山,但是这一次不出不行了。
      如果朱元璋同志派人拿着刀来,那他大可以不屑一顾,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这是气节。
      可朱元璋偏偏是带着点心盒子,柔声细语来的,人家是来请你的,这个时候你要还是摆架子,那就是矫情了。
      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的通病,你越打压他、吓唬他,他越不怕你,大不了跟你抗到死,这样可以青史留名;但你要是敬着他,捧着他,那他还能怎么办,只能死心塌地的跟着你,最著名的例子参见刘备与诸葛亮。
      朱升就是这样被敬着、捧着来到朱元璋这里的。
      到了朱元璋那里的朱生很快就显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有一天,朱元璋召集刚到他那里来报道的读书人召开座谈会,询问大家对当前形势的意见和下一步的战略规划问题。
      与会嘉宾纷纷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意见,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并详细的记录了各位嘉宾的观点。
      记录了几个人的发言之后,朱元璋发现问题了,大家的发言都是大同小异啊,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套路下来的,他甚至怀疑这些人是不是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
      嘉宾发言主要是按照以下逻辑进行的:一、对于朱氏集团和朱元璋老板表示感谢,能够给他们这样一个表达意见的平台,而且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份舒适稳定的工作;二、对于朱元璋老板进行露骨的、肉麻的、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吹捧;三、对于朱氏集团过往采取的战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四、指出了朱氏集团未来的发展目标,那就是重整河山,统一全国;五、描绘了朱氏集团统一全国后的美好景象。
      尽管每个人的发言用词不一样,但内容却完全没什么新鲜的,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听了两三个人的发言就摸透他们的套路了,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还是假装专心致志的在听。
      终于朱元璋听的要昏昏欲睡了,因为这些他都听过无数次了,而且答案基本是成型的东西,没有什么新颖的内容了。
      其实朱元璋在目前这个阶段最想听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前面第四点当中提出的发展目标,也就是怎么办才能统一全国的问题。
      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他的这个问题,所以他听得想睡觉。
      就在朱元璋即将睡着的时候,忽然听到了角落里传来了中气十足的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知道的,我印象中,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就讲过这九个字。
      说这九个字的人当然不是别人,正是朱升。
      昏昏欲睡的朱元璋听到了这九个字,立马精神了起来,他循声望去,看到了坐在角落里,头发花白的老头朱升。

第三十二章 儒士朱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