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七章 跻身高级干部[2/2页]

我心中的大明王朝 卡卡卡卡卡K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答案是还没有。
      这倒不是因为元朝政府对于朱元璋瞧不上眼,而是真的顾不上。
      这主要还得感谢自己新找的好领导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因为他们闹得动静更大。
      韩林儿之前已经正式称帝了,这非常符合元朝政府挑选主要对手的标准。
      于是在韩林儿称帝不久,元朝政府就集合大军去打他。
      韩林儿和刘福通政治动静闹得是挺大,但军事上真的就有点差劲了。到至正十五年(1355年),也就是龙凤元年的十二月份,元朝将领答失八都鲁在太康大败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部队,进而直逼龙凤政权的大本营亳州。
      一时间,整个元朝政府士气高涨,他们似乎觉得彻底剿灭红巾军起义已经指日可待了。
      可惜的是,他们还没有攻下亳州的时候,南方的徐寿辉和张士诚又活跃起来了。张、徐二人的军事斗争又重新牵制了元朝军队的精力,使得刘福通的军队得到了喘息之机。
      而元军北打刘福通,南拒徐寿辉、张士诚,双线作战,非常被动。
      这种被动局面持续了没多久居然结束了,然而元军却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起来,因为他们比以前更加的被动了。
      龙凤二年(1356年)的秋天,刘福通经过休整补充,实力基本上得到了恢复,决定出兵北征。
      刘福通兵分两路,一路是向西北方向,攻破武关,拿下商州以后,直接进军到了关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一路往北,一直打到了山东的北部,直逼河北。
      到龙凤三年(1357年)的时候,刘福通的部队在前一阶段战果的基础上继续北伐西征。
      这次声势更加浩大了,兵分三路:第一路进军山西、河北,第二路继续进攻陕西;第三路一路由山东北上,直逼元朝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三路大军中对元朝来说最要命的就是这第三路军队,他们一路向北,一直打到了今天的通州附近,大家都知道,那要是真的进了通州,坐上八通线,换乘一号线地铁,就能直接到了。
      好在红巾军打到通州以后,没有继续进攻大都,元朝政府才得以暂时保全。
      这个时候的刘福通主要活跃在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因为他看上了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叫做汴梁。
      汴梁,就是河南的开封,也是北宋的都城,自古也被称为可成帝业之地,刘福通起义假借的就是宋朝的名号,如果能够占领汴梁,那对于自己制造舆论就真是太有利了。
      到龙凤四年(1358年)的五月,刘福通的目的达到了,汴梁城打下来了。
      于是刘福通就把小明王韩林儿接到了汴梁,并以此地作为龙凤政权的都城。
      整个的这一时期,红巾军简直就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元朝政府的官员,尤其是各级地方官吏都被吓破了胆,只要一听到红巾军的名字,就四散奔逃,根本不考虑什么守城的事儿。当时还有一首民谣来形容这种情况: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面对这样的局势,元朝政府哪还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那个刚刚开始冒头的朱元璋啊。
      虽然元朝的主力没有时间考虑对付朱元璋,但朱元璋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现在虽然占据了以应天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吃穿暂时不愁了,但是地盘并不大,而且四周虎狼环伺,自己整个的被一群恶狼围在了中间。
      当时,朱元璋的东面的镇江由元朝将领定定把守;东南是占着平江、常州,控制着广大浙西地区的张士诚;东北方向的扬州被义兵领袖张明鉴占据;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是徐寿辉;西南是元将石抹宜孙、石抹厚孙。
      这就是朱元璋当时所面临的形势。
      北边是元朝的主力,因为有自己的友军韩林儿、刘福通在那里顶着,所以暂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剩下的东面、西面和南面,有零散的元军,也有和自己一样的起义部队,但不管是什么性质的部队,朱元璋很清楚的一点是这都是自己的敌人。
      虽然因为各方力量的互相牵制,暂时还没有爆发局部战争,但朱元璋明白,战争是必然会来临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朱元璋不是一个被动的人,他喜欢的是积极主动。
      于是在占领应天、站稳脚跟后,朱元璋马上就主动出击了。

第二十七章 跻身高级干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