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章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2/2页]

我心中的大明王朝 卡卡卡卡卡K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把赵姓改成了韩姓却没有明确解释,基本可以判断他是在胡扯。
      至于刘福通,自称是大宋名将刘光世的后人,也基本上可以判断他是在胡扯。
      刘光世有没有后人呢?有后人,但绝不是刘福通,而是一个更有名的人,叫刘基,民间更喜欢称呼他为刘伯温。
      原来啊这“寒流”组合一直都在做着传教反元的秘密工作。听到了朝廷征集15万民工修河的消息后,他们敏锐的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就派人四处去传播前面说的那句童谣。
      同时为了配合舆论,寒流组合还找人雕刻了那座石像,悄悄的埋在了黄陵岗这个地方。等到修河的人挖到这个地方,一下子把石像挖了出来,看到了背面的字,加上之前的童谣,现场效果那是相当的好啊。
      要起事总得有个领头的吧,选谁呢?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就选韩山童吧。谁让人家是宋朝的后人呢。于是大家推举韩山童为明王,也定好了起兵的时间。
      之后,就派人四处下发通知,告诉大家我们准备动手了,你们也赶紧准备吧。对于想跟着一起干的人,那自然没话说,大家都是好兄弟,等以后发达了,大家一起喝酒吃肉。
      对于不想跟着一起干的人,那就告诉你,今天不跟着我干,明天我混好了就回来揍你。
      大家一想,反正元朝政府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就是不跟着干,也不敢保证政府不揍我们,索性就干了。于是呼呼啦啦就一支队伍就拉起来了。
      拉起一支队伍来是好事。但很多时候好事也能变坏事。队伍里的人多了,难免有些管不住嘴的,不知道怎么的,起事的消息走漏了。
      元朝的很多地方政府尽管经常糊弄事,但这种情况还是不敢不管的。于是永年县的县长亲自带着县里的警察包围了白鹿庄。
      起义军这时候正在搞起义前的庆典活动,毫无防备,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可怜的韩山童刚当了几天的明王就被擒遇害了。
      刘福通看到这个情况,一想也等不到预定起义的日子了,索性就开始干吧。他虽然不是真的将门之后,但也确实还是有些军事才能的。在他的带领下,队伍突出了重围,而且出其不意的占领了颍州、上蔡、霍山等地。
      一下子有了声势。黄河河堤上的民工得了消息,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一合计,杀了监工的河官,也跟着造起反来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都知道该做的事情,大家都不出头,等到有一个人出头了,大家就跟着一窝蜂的上。有了韩山童和刘福通的榜样示范作用,各地起义的队伍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颍州一带活动的刘福通就不用多说了。在徐州一带活动的是李二,绰号叫作“芝麻李”;在湖北一带的是徐寿辉,当然这个徐寿辉只是一个名义领导人,他背后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老朋友彭和尚;在湘水、汉水流域一带活动的是布王三和孟海马,名字都很有特点……
      因为起事的农民军头上都裹着红布,因此被称为“红巾军”或者“红军”,也有叫作“香军”的。
      在这里顺便补充一个知识点,很多的影视作品甚至一些书籍资料里面都把起义的红巾军称为“义军”或者“民军”,这是不对的。就元末的农民起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来说,称为“民兵”、“民军”、“义兵”、“义军”、“乡兵”的都是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地主阶级武装,与起义的红巾军是敌对关系,完全不是一回事。
      就这样,前后几个月的功夫,起义的红旗已将插遍了大江南北。
      元朝政府很蒙圈,这都什么情况啊?昨天还在喝酒吃肉,今天怎么就要喝我的血,吃我的肉啊?

第八章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