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发难:“明之秃驴,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倒数第四段中‘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一句,其中的‘惮即怕、惧之意,为什么鲁迅先生要用‘惮而不用‘怕或‘惧呢?”
王明之定睛一看,乃是班上易途旅也,他沉吟片刻,作答道:“我看你才真是一秃驴也!‘惮虽然即怕或惧之意,但鲁迅先生选用‘惮而弃用‘怕或‘惧,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惮在三字中书面色彩最重,用之最显文采,‘怕一脚踢开,是纯口语,太过通俗,难登大雅之堂。跟‘惧相比,‘惮更能显出一种文言的古典美,因此弃‘惧用‘惮。二是鲁迅毕竟是清末民初之人,从在旧私塾里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长久浸淫于古籍经典之中,即便日后成长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带头埋葬传统古文,但自打下的烙印还是深刻难以磨灭的,所以他的文学基因里就带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因此难免在选词用字上会偏古。三是跟鲁迅追求艰难晦涩的文风有关。在这种文风的刻意追求之下,自然是喜欢用典故、用冷僻字甚至用暗语和隐喻,就是要让学生边看边翻字典边思考边琢磨,这样才能印象深刻,不容易忘掉,才能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变态的语文考试中应付得过来,鲁迅先生的远见可谓‘用心良苦。同时这种艰难晦涩的文风又能体现出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深莫测,能让读者边读边自恨读书太少边自惭形秽边肃然起敬,一路读下去,读到最后自然就高山仰止了!我向来是不惮以最笨的标准来揣测你的智商的,但没想到你竟然比猪还笨!连这都不知道,猪在你面前都快要油然而生优越感了!”
易途旅被骂得低头丧气而不能驳,气得头发掉光,使本就有点秃顶的他,头顶更显得油光发亮了,远远看上去,真像一秃驴也。
第144章 报仇发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