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使用算筹的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算筹。到了大唐时期,算筹成了官员的标配。凡是文官,必佩戴算袋,里面装着算筹,以便随时拿出来计算,为决策提供依据。
算筹就等于大唐人的计算器,不过更现代的计算器比起来,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平时放在算袋里,要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或地上摆弄。
而算盘实际上就脱胎于算筹,用算筹来表示数字时,横摆一根代表一,竖摆一根代表五,这是横式,纵式则反过来。这跟算盘中一个上珠代表五,一个下珠代表一是十分类似的。
所以正在听着广播的文官们,还有那些精通算筹的学子和文人,一听到算盘的介绍,就觉得似曾相识。
在头脑里想象出算盘的画面时,感觉跟算筹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实际上算盘远远快于算筹,因为用算筹光是摆出这些数字就得花不少时间,计算时还有增加和减少摆放的算筹,如果数字比较大,桌子都摆不开,只能摆在地上,蹲着计算。
而用算盘,只不过是轻轻拨一拨算珠的事而已,真的是秒出结果。
大唐人在还没使用过算盘之前,是无法感觉到它的好处的,只是隐隐觉得,使用算盘好像也很不错,至少不用把算筹摆得那么辛苦。
一些脑子比较灵活的人,比如房玄龄,心想这不就是把算筹变成了一个个珠子嘛,上下拨动珠子,似乎比摆放算筹快上许多,不愧是仙人,一下就解决了算筹速度慢的问题。
但是具体要如何解决,还要听仙人继续解说。
“使用算盘时,先定一档作为个位,从右往左分别是个,十,百,千,万等依次类推。
诸位请注意那根梁,要看每一档的数字,就要看珠子是否靠梁。
某一档的上下珠都离梁远的时候,叫做空档,表示这一档没有数,记作零。
若这一档有珠子靠梁,则将珠子代表的数加起来即为这一档的数字。
例如若有一档要拨出数字九,只要将上珠往下拨一颗靠梁,下珠往上拨四个靠梁,这便是五加四等于九。
以此类推便可得出算盘中表示的数。
我这里有加减法口诀传与诸位,诸位可用心记好,勤加练习。”
大唐的听众们听到算盘还有口诀,心道这便对了,如此神奇的宝物,岂能没有口诀?
“诸位请记好。
加一法,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
这句口诀的意思是,加一的方法有三种,
若是要加一,将下珠往上拨一颗靠梁,这便是一上一。
若是四颗下珠已全部靠梁,往上再拨一颗就满五颗了,这时则用第二种方法,将代表五的上珠往下拨一颗靠粱,此为下五,再将四颗下珠拨去离梁,此为去四,这便是一下五去四。
若是四颗下珠已全部靠梁,也已有一颗上珠靠梁,则用第三种方法,将上下珠全部拨去离梁,正是将数字全部去掉,这便是去九,再在左边一档做
第117章 糊涂仙传授口诀,房玄龄试用算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