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放榜的日子很快到来。不出所料,21岁的王维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王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和璎珞各修书一封,报告喜讯。然后,他匆匆前往岐王府,向岐王报喜道谢。
      “本王第一次看见你时,就已认定你少年有为,前途不可限量。此番金榜题名,自然是名至实归。”岐王也是一脸欢喜,打心眼里替王维高兴。
      “王爷,您之于王维,有莫大的知遇之恩。这份恩情,王维铭记在心,没齿难忘,请受王维一拜。”说着,他跨前一步,恭恭敬敬地向岐王行了一个大礼。
      “摩诘,你这是做什么?快快请起。”岐王连忙起身,上前扶起王维,请他坐下说话。“你我之间,不必拘礼。不过,你倒确实应该感谢一个人。”
      王维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人,但不好胡乱猜测,只好说道:“王维愚钝,请王爷明示。”
      “是玉真公主。这一年多来,她对你的提携,比本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呐。”岐王捧起青瓷茶盏,抿了一口茶,徐徐道来,“玉真公主深居简出,不问世事,不过,对于你的前程,却是十分上心。去年京兆府试自不必说,就连这次礼部试,她也是……”
      岐王说着说着,却突然停住了。他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不过,这些事,也没什么要紧,不说也罢。其实,本王也好,公主也罢,你能有今日的成就,终究还是靠你自己,本王真心为你高兴。”
      王维听了岐王方才所言,正不知该如何回答时,岐王轻轻说了声:“来人。”只见岐王贴身侍从阿宽捧着一份显然早已准备好的贺礼,快步走了过来,奉给岐王。
      岐王从阿宽手中接过贺礼,送到王维面前,说:“摩诘,这是本王的一点心意,请你笑纳。如果不收,倒是见外了。”
      王维本想推辞,但岐王话已至此,却不好推辞了。
      接下去的日子,对王维来说,真正领教了什么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什么是“一日看尽长安花”。
      放榜第三天,按照惯例,朝廷要为新科进士们举行隆重的庆典。新科进士们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锦绣大红袍,精神抖擞地骑在高头大马上,绕着长安城最繁华的大街走上一圈。
      前面是鸣锣开道的卫队和威严整齐的仪仗队,后面是锣鼓喧天的鼓乐队。长安的街头巷尾,莫不是人头攒动,纷纷前来观赏这些天子骄子们。
      王维是新科状元,骑马走在前排正中间。他本就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如今在红袍、红花的衬托下,愈发显得英姿勃发、气宇轩昂,引来围观路人的阵阵喝彩声和鼓掌声。
      游街结束,新科进士们来到长安郊外的慈恩寺,在大雁塔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这就是天下士子无不心向往之的“雁塔题名”。然后,大家一起到杏园参加探花宴,当时也叫鹿鸣宴。
      宴会上,大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彼此称兄道弟,互相道贺。
      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身为新科状元的王维,俨然是一颗新星,自然引起了王公贵族的关注。权贵们纷纷打听王维家世,欲招其为乘龙快婿,但都被王维果断谢绝了。
      王维的答复很简单——晚生已经定亲了。权贵们摇头叹息,但又无何奈何。
      待庆祝活动暂告一个段落后,王维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赶回运城筹备成亲大事。这日,岐王忽然派人来请王维。
      王维急忙赶到岐王府,岐王似乎面露难色,说:“本王知道你近日准备回运城,不过……”岐王停顿片刻,接着说道:“玉真公主明日要在骊山别馆举行诗会,邀请本王前往,并特地让本王带你一同前往。”
      王维心里“咯噔”一下,上次听岐王提及玉真公主对自己的提携时,他就隐隐感到岐王话中有话,但也没有多想。今日看岐王的神色,似乎又有难言之隐。但无论如何,他绝不能让岐王为难。
      于是,他谦恭有礼地说:“承蒙公主和王爷厚爱,王维愿听王爷安排。”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一母所生的妹妹,玄宗对她格外眷顾,不仅为她在长安皇城西边建造长安最大的道观——玉真观,还在骊山、终南山等地为她建造山居、别馆等住处。她的住处奢华气派,曾有大臣上书嫌太过奢糜,但玄宗都一笑了之。
      玉真公主此番邀请岐王和王维前去的骊山别馆,位于骊山西边,和玄宗钟爱的华清宫遥遥相望。
      事不宜迟,岐王和王维跃然上马,快马加鞭地出了长安城,往东北方向奔去。大约走了30多公里,就到了骊山脚下。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0多米,高耸入云。自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聚集之地,离宫别墅、玉宇琼楼,遍布骊山上下。
      置身骊山脚下,王维不禁想起,6年前,他在这里写下《过秦皇墓》时,还是一个准备去长安求取功名的青涩少年,如今,6年过去了,他不仅成了眼下风头最盛的新科状元,更重要的是,他还将凤冠霞帔迎他今生最心爱的女子。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璎珞,我要许你凤冠霞帔,一世无忧。此生清风明月,长伴天涯。”王维幽幽想着。
      他的人,虽然还在骊山;但他的心,早已飞向了千里之外的璎珞。
      玉真公主虽出家为女道士,但她并未“缁衣顿改昔年妆”,过青灯黄卷的枯寂生活,而是广游天下名山,尤其对青城山、骊山、终南山情有独钟。
      在长安玉真观待久了,她就会去山上小住,并在那里举办诗会,广交天下名士。诗会的座上宾,大多是道行高深的教内人士和能诗善赋的文人雅士,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沿着骊山蜿蜒而上,不多时,就到了玉真公主的骊山别馆,王维随岐王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弯清澈见底的池水,各色鲤鱼畅游在碧绿的水草之间,平添了几分宁静淡远。
      前方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墙,两米来高,上覆黑瓦,墙头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正中是一扇月洞红漆大门,大门虚掩,不时有谈笑声、音乐声袅袅传来……
      早有下人进去通报,不一会,玉真公主满面含笑地迎了出来。
      “四哥,你们一路风尘,辛苦了,快快请进。”公主头戴莲花冠,身着紫色道服,手持拂尘。虽无其他首饰,但依然散发着一种只有公主才有的尊贵和气度。
      因为道教始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名道高真以着紫色道服为荣。今日玉真公主这身打扮,足见她对此次诗会之重视。
      “辛苦什么!为兄倒是希望妹妹得空时多办几场诗会,也好让为兄附庸风雅,有些长进。”岐王哈哈笑着,大步踱入堂舍,在座众人看到岐王,皆起身行礼。
      待玉真公主和岐王落座后,王维上前一步,向玉真公主行了一个大礼,谦恭地说:“晚生王维,特来拜见公主殿下。”
      玉真公主将目光从岐王转向王维,一年不见,她心里颇为感慨。
      她第一次看到王维时,就觉得他是一个天生的发光体,即使在茫茫人海中,也会自带光芒、脱颖而出。一年过去了,他身上的这份光芒,已然愈发明显。
      一时之间,原本谈笑风生、游刃有余的她,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nbs

第14章 公主相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