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离开崔府、回到长安云来客栈的王维,何尝不是如此?他的一颗心,似乎已经留在了崔府。
      连日来,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夜深人静之时,耳畔响起的,总是那晚在崔府庭院听到的璎珞的琵琶声……
      这晚,他再次辗转难眠,无法入睡。只好披衣起床,借着烛光,拿起一本《汉书艺文志》,随手翻了起来。
      忽然,一首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映入了他的眼帘,他不禁轻声读了起来。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读罢《凤求凰》,王维不禁掩卷长叹。
      什么是知音?800多年前的司马相如,不正是知音么?他此刻的满腹心事,不正是司马相如笔下的“凤求凰”么?
      所不同的是,司马相如在《凤求凰》“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咏叹中,终于赢得美人心,抱得美人归,和卓文君一起立下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誓言,从而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而800多年后的他,还能效仿司马相如,用一首情诗求得心上人吗?
      他不禁想到了璎珞的眼神。从璎珞看他时的不胜娇羞里,从璎珞对他的欲语还休里,他觉得,璎珞对他是有情的。可是,他少年丧父,上有寡母,下有弟妹,自15岁到长安求取功名以来,至今一事无成,这样的他,又怎能配得上璎珞呢?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母亲,为了弟妹,更为了璎珞,我是否应该放下执念,去做一些积极的努力呢?”
      在一豆青灯发出的幽光中,王维决定,为了有资格追求璎珞,他要放下文人的清高,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比如,拜谒长安的权贵。
      在当时的长安,无论科考还是入仕,须有权贵推荐才有把握。
      而当今权贵中,数唐玄宗李隆基的几个兄弟最有影响力。比如,宁王、岐王和薛王。
      宁王是李隆基的大哥,名叫李宪,是唐睿宗李旦长子,本名李成器,出生于公元679年,比李隆基大6岁。
      公元710年,李旦登基后,立李宪为太子。但李宪深知,父亲的登基,离不开弟弟李隆基的鼎力相助。正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平定唐中宗的韦皇后和诸武,才为父亲夺得了皇位。而且,此时的李隆基,手中已掌握兵权。于是,明智的李宪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
      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对主动让位的大哥李宪自然十分感激,封其为宁王,让其锦衣玉食,安享天年。
      宁王善音律、能诗歌,尤其擅长击羯鼓和吹笛。远离政治后的他,乐得逍遥自在,不妄交结,不预朝政,和歌姬美妾日日笙歌燕舞、寻欢作乐。
      李宪让帝位,一时被传为佳话。他不仅在历史上书写了另一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而且也让出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开元盛世。
      岐王是李隆基的四弟,名叫李范,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隆基小4岁。和大哥宁王一样,他也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喜交文人雅士。
      不过,和宁王喜欢热闹不同,岐王性情淡泊,礼贤下士,喜欢宅在府中,和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品茗喝茶。
      薛王是李隆基的七弟,名叫李业,和宁王、岐王都感情甚笃,是宁王、岐王的小跟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维决定先去拜访歧王。
      这是公元718年的深秋,秋风瑟瑟,落叶满街。王维来到坐落于长安安兴坊东南角的歧王府。
      歧王府和宁王府南北相连,只隔着一道墙。门楼高大,门前蹲着一对大石头雄狮,张着大口,仿佛在显示主人的威严。
      王维走上台阶,向门人递上名刺,拱手道:“在下特来求见王爷,烦劳通禀。”
      古代的名刺类似现在的名片。王维的名刺上写着山西祁县王氏,还备注了祖辈、父辈的官职、名讳。
      当时,王维的《过始皇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友人云母障子》等佳作已在长安文化圈中传播。岐王看到王维的名刺后,传令有请。
      下人领着王维走进岐王府。王府里宽敞明亮,地上铺着大红提花地毯,一抱粗的大红柱子支撑着高大的屋顶,处处洋溢着王公贵族家的富贵气象。
      岐王端坐在正中的主位上,大约三十多岁,衣袍锦丽,气宇轩昂。
      岐王请王维落座,下人上茶后,岐王和颜悦色地问:“王公子的祖父可是前朝音乐家王胄?”
      “禀报王爷,摩诘祖上是太原王氏,祖父确是王胄。”
      “王公子出生音乐世家,想必精通音律,不知能否现场弹奏一曲?”
      “王爷过誉了。摩诘只是粗通乐理,如若王爷不弃,摩诘愿意献丑。”王维连忙起身抱拳。
      早有下人送来上好琵琶,岐王示意交给王维。王维并不怯场,接过琵琶,从容落座,心中忽然浮现出那日在崔府弹奏《阳春古曲》时的情景。
      于是,指间轻轻拨动琴弦,不自觉地弹奏起了这首曲子。仿佛眼前听演奏的并不是岐王,而是他心心念念牵挂着的璎珞。
      一曲终了,看着眼前丰姿都美、妙年洁白的王维,岐王不禁颔首微笑,赞许道:“到底出生音乐世家,王公子这番功力,非常人可以企及。本王素喜结交文人雅士,欢迎王公子常来府上坐坐。”
      两人又讨论了一番诗词、音律、佛法,许多观点不谋而合。王维深深感到,和那些高高在上、飞扬跋扈的王公贵族截然不同,岐王身上,自有一种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
      眼看时候不早了,王维起身告辞。岐王亲自送出门外,并传令下去,今后无论王维何时前来,都可直接引入,不必通报。
      几天后,岐王派人来请王维。王维不知何事,速速赶去。
      刚跨进岐王府,岐王就笑容满面地迎了出来,说:“摩诘,今日宁王大宴宾客,你随我一同前往,如何?”
      王维早已听说宁王府中日日笙歌燕舞,想来这样的宴会,无非是阿谀奉承、寻欢作乐。他本想不去,但又不愿拂了岐王的好意,就拱手抱拳道:“多谢王爷厚爱,摩诘愿随王爷左右。”
  &nbs

第8章 结识岐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