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回相迎
进城之时,李彦摆出了巡抚大员的全副仪仗。堂而皇之地从南门而入,异常高调地横穿南门内大街。
虽然时间还早,但是京城早起的人并不少,大家看到这样的阵仗,都好奇地打探又是那个大官或者是显贵进京了,好像最近并没有听说这样的消息。
李彦并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相反还在刻意宣扬,很快大家就都得到了消息:来的是辽东巡抚李彦,刚刚在辽东大败奴酋的十余万大军,这次是带着建奴的首级,进京报捷来的。
说来也怪,李彦他们进城以后,一路通畅,走得并不慢,但是他们进城的消息,却跟长了翅膀似的,迅速在四九城传播开来,他们刚走到长街的一半,前面街上的人就越来越多,都是听到消息前来看热闹的。
自从萨尔浒之战以来,辽东和建奴就像是一座大山。始终压在大明的头顶之上,从萨尔浒之战、开铁之战到辽沈之战、广宁之战,明军一败再败,最后丢掉了辽西走廊,一直退到山海关,身后就是北直隶,就是京师。
彼时,也就是在广宁之战的前后,李彦和他的复辽军在辽南开始崛起,明朝以文统武,文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武将的地位相对比较低,所以在辽东数次大战当中,人们知道的只有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等人,这些都是文官。
所以复辽军数次胜利,后来李彦已经不再亲自领军作战,专门搞军事、地方建设,但是在大明的特殊体制下面,李彦得到的名望,也远远超过王国兴、骆养性、郭振明等武将。
对于京城的老百姓来说,这几年辽东的形势好了,京城的市面好了,不用再像从前那样惶惶不安了。天子脚下。百姓的耳目相对更灵敏些,也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对于辽东的事情当然不会陌生,对于李彦这位年纪轻轻,未及弱冠就领军出征,不到而立就贵为一方巡抚的传奇青年,更是耳熟能详。
大家听说是李彦回来了,而且是刚刚打了胜仗,无不欢欣鼓舞,自发地聚在街头,欢迎李彦进城。
虽然不能带兵进城,但是亲卫还是能带的,李彦大致也能想到进城后会遇到的情况,本来就是要高调,要弄出动静来的,就算街上没有人,包有才的情报部也会想办法搞出些动静。为了应对这些情况,同时也是让下面的亲卫领受京城百姓夹道欢迎的荣誉,李彦这次带进城的,都是一些经久沙场的老兵。
这些老兵,无一不是战场上摸爬滚打,从死人堆里活下来的,经历了战场的洗礼,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平常人所没有的肃杀之气,人们远远的,似乎就能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遥远辽东的战事之惨烈。
这些老兵能够成为李彦的亲卫,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又因为受了伤,落下残疾,不适合再上战场,就给调到亲卫营充当亲卫。
虽然如此,李彦身边的这支伤残亲卫的战斗力却不容小窥,他们不能再上战场,是因为复辽军的战术体系要求进退如一,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适应整体作战,但是在近身保护和格斗方面,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
何况,他们都是从战场上活下来的,战斗的意志和决心,以及对死亡的漠视,又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京城的百姓在街道两旁欢迎李彦,看到这支浑身充满肃杀之气的队伍,一时之间,长街两侧竟然悄无声息,大家都只是静静地看着,只有马蹄落在石板街道上的声音。
亲卫之中,有的人只有一只胳膊,有的失去了耳朵,大家看着看着,有的人竟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好儿郎啊……”
不知道是谁先叹息一声,大家都开始说:“好儿郎啊……”
李彦从南门京城,以及长街上发生的事情,很快传遍了北京城,有很多百姓自发地跑到李彦住的四合院所在的巷子外面观看。虽然李彦的亲卫只是在四合院的门口警戒,但是大家都自觉地留在巷子外面张望,用京城百姓自己的话来说,咱们不能给好儿郎们添麻烦。能够远远地看上一眼,那就行了。
京城太白酒楼的掌柜也来了,一看巷子口这么多人,马车进不去,只好下来步行,还是没法子到前面去,只好扒开人群,大声吆喝:“我们太白酒楼给儿郎们准备了些酒菜,特地送来,大家都让一让,让一让……”
前面的人一听,连忙让出一条走道,那些靠着巷子口的还在那边张望,突然后面有人拉,很不耐烦地说道:“拉什么,等我看上两眼就给你看。”
后面的人连忙解释:“是太白酒楼给好儿郎们送吃的……”
“啊
第二一二回 相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