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七二回 战情发展[1/2页]

大明天工 半埂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七二回战情发展
      建奴虽然全民皆兵。但毕竟人口基数少,很多地方又是新近获得,内部不稳,也不可能真的将适龄男子统统抽调,所以建奴的动员规模通常也就是十万出头,全部动员,也能有十几万的兵力。
      这个兵力,已经和明军同一时间在辽东的投入规模差不多,纵观辽战历史,明军在辽东的兵力也总是维持在十几万,萨尔浒、辽沈,包括广宁都是差不多,每一次战败以后,明朝又会动员,抽调兵力再次组成辽东军团。
      这样的态势有些像添油战术,其实是受制于后勤供给的能力,明朝几乎是倾国之力,才能在辽东维持十几万的常备军。
      当然,官僚体系内在的耗费也占去了很大一部分份额。
      建奴用兵通常也会受到后勤保障的限制,但他们的保障体系更为粗放,往往都会以战养战。所以动员的能力会强出许多。
      天启二年正月,建奴全面动员,在广宁一线投入七万余兵力,一举攻占辽西重镇广宁,而在岫岩、凤凰城、宽甸一线,也动员了两万多兵力,以震慑东线,试图逼迫复辽军进攻盖州一线。
      加上盖州、海州、辽沈一线,以及北线的常规兵力,此次建奴动员的总兵力已经达到十万以上,差不多接近其最大动员能力。
      与之相比,明军在辽西一线就有十万出头,蓟州镇、天津、登莱也都有备兵,加上辽南、东江,为辽战配置的兵力已经达到熊廷弼所要求的二十多万。
      当然,这二十多万之中,实际兵额可能也没有这么多,还有很多是在后方的,一线兵力也就是和建奴差不多,并不占什么优势。
      而在具体战事之中,明军往往又是分兵设防,建奴则会利用机动优势,形成局部战场上的兵力优势。大部分明军的战斗力又不如建奴,失败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与建奴相比,明军的优势在于帝国的广袤国土所代表的国力,明军不仅在辽东投入重兵,在西南,奢安之乱也已经如火如荼,四川、贵州、云南、湖广等西南省份,也已经成为另外一个战区,大明在同一时间,开始了两场迁延日久的战事。
      而在明帝国的各省,也有大量的常备兵力,包括最为精锐的九边,所以明朝在每一次失败以后,都可以从地方上补充兵力、粮饷,再度组建起十万左右的辽战军团。
      哪怕是在松山之战以后,所谓大明最后一支战略机动力量被歼灭,到了明朝灭亡的时候,吴三桂手上也还有着数万关宁铁骑。
      但正是在这种类似于添油的过程中,明军从来未能建立对建奴的优势,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失败,然后抽空了关内的实力,最终走向灭亡。
      天启二年正月的战事,似乎也和往常一样,努尔哈赤雄才大略地集中七万兵力,猛攻广宁,熊廷弼、王化贞极为愚蠢地败退回山海关,广宁一战,其战果甚至让努尔哈赤都感到意外。
      同样会让他感到意外的,就是辽南复辽军并没有进攻盖州。而是调集了六个营,两万多战兵,加上辅兵超过五万多人的总体规模,在东江发起了一场局部会战。
      在辽南战局的推断中,努尔哈赤错误估计了辽南军的规模,他以为辽南军力也就是那一万京营,殊不知在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复辽军利用兵战俱乐部,复制复辽军的成功模式,吸纳辽东兵和辽民,规模已经扩大到七个营,虽然其中有四个新编营,但像东江营、复州营这样上过战场,并且成立较早的新编营,其战斗力也是不俗。
      就算是成立时间最短的镇江营,也因为中高级将领,以及营伍的骨干都是老兵,其实在也不容小窥。
      经过义州一战,镇江营也算是经历了战火,虽然他们并没有参加决定性的西门大战,但是此战的胜利,也让他们的心气提高到一定程度,或拥有一些老兵才有的战场气度。
      复辽军在攻占义州以后,只是略略休整,隔天,也就是正月二十七日,一次开拔,从义州越过鸭绿江,兵锋直指河西的镇江堡。
      与此同时,西路军在孤山立下大本营后,又在五重河与哨子河交汇处的刘家坳建立营寨。以选锋营左哨领金州营左右掖驻防。
      刘家坳营寨以传统的木栅为主,关键地方用水泥板构筑,外围用铁丝网、壕

第一七二回 战情发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