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一七回 杀伤策[1/2页]

大明天工 半埂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一七回杀伤策
      次日壬午,九月初八。工科右给事中惠世扬劾内阁首辅方从哲十罪、无君者三,其中有一条便是企图为崔文升脱罪,还有庇护郑贵妃,庇护盗宝的刘逊等人。
      此前,御史郑宗周、郭如楚、冯三元、焦原溥,给事中魏应嘉、太常卿曹珖、光禄少卿高攀龙、主事吕维祺等先后上书,要求严惩乱用药的崔文升、李可灼,惠世扬的这次弹劾则是进一步的升级,将矛头直接对准首辅方从哲。
      而从初八日开始,《华夏商报》也刊载了“红丸案”始末,并旗帜鲜明地指出:术业有专攻,治病是医生的事情,崔文升、李可灼之流完全是在赌博,其心可诛;参与其事者本应有更加明确的立场,而未有作为,是有过错。
      就此,《华夏商报》以商榷的语调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向,一是决策的方法和程序,应当严谨,减少随意性与人为因素;二是问责制度应严格而不是严苛,有错应当承担责任。但亦不能因为有错便彻底否定一人、一事。
      《华夏商报》在全国的发行量已突破万份,除了北直隶由天津驿承送的近五千份以外,山东、河南、山西、南直隶、湖广、福建、广东等省直都有书商代理,或三天或五日,或搭乘舟船,或由驿递送往各处。
      虽然时效性差了些,可相对别的传递渠道,也不会慢太多,特别是与别的报纸相比,《华夏商报》的内容量与质,都要胜出很多,已然成为全国第一大报。
      随着发行量的增加,《华夏商报》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起码这期报纸一出,首先会有一万多读者知道红丸案,知道报纸上提出的那几条建议。
      然后通过交流、借阅或抄传翻印,这个数量起码还要乘以十,再有口口相传,还要再乘以十,报纸对大明百姓,尤其是识字的精英与市民阶层,已经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随着《华夏商报》的报道,一时之间。朝野内外都在热议“红丸案”,刘一燝上书叙述红丸案始末,认为李可灼是勾结内官献药,方从哲及刘一燝在内的诸臣都未能阻止,皆是有过错,这也是持平之论。
      崔文升用药,让光宗腹泻不止;李可灼用药,让光宗一命呜呼,因为两人都不是医生,这已经构成医疗事故,崔、李二人显然是有过错的。
      何况致死者乃一代皇帝,李彦印象中应该立即拿问才是,没想到两人根本没事,光宗刚死之初,崔文升还得了五十两赏银,后来为御史郭如楚弹劾,才改为罚俸一年,众所周知,明代官员的俸禄向来微薄。
      旨意上说,李可灼向先帝进药而没有效果,是比较鲁莽,但也是臣子爱君之意,出于好心,因而从轻处罚,暂且罚俸一年。
      明代皇帝旨意的拟就有两种,一种是内阁票拟,皇上阅读后交司礼监披红,也就是说具体意见都是内阁给出的,大部分旨意都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是中旨。也就是皇帝直接发给内阁的旨意,这种“中旨”,内阁甚至可以选择不执行,属于特殊情况下才有。
      刑科给事中魏应嘉便上书说:如果这个旨意是皇上所下,那内阁只是执行;若是内阁票拟,则阁臣有负国家,有负圣恩。
      这一次群臣交章弹劾,朝野哗然,得旨:回籍养病,不得轻抵辅臣。
      由于明代政治的特色,回籍养病是很多被言论攻击的官员选择的退路,这并非意味着有罪或有过错,只是平息争议的一种方法。
      在李彦看来,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朝廷中闹腾一阵以后,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崔文升闲住,李可灼养病,总让人感觉轻了。
      “其实,以医病过错来说,如此处罚,倒也可以,奈何崔、李并非医者,本该严惩,以儆效尤,”李彦与石柱子讨论明日报章上的立场,他这时候倒未考虑政治,而纯粹是从廓清事理的角度来说。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换句话来说。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这是崔、李主导光宗最大的恶迹,他们本来没有行医的资格,却妄图侥幸,这不仅是此二人的悲剧,同样也是制度规范的缺失。”
      “少爷说得是,朝廷里互相攻击,看上去都说得有理,关键还在于职责不清,而大多数人依然纠缠于用药之过,处罚不当,即便今次处罚,日后或许还会再度发生,”石柱子同样摇了摇头,受到李彦的潜移默化,他也越来越倾向于“立万世之法”,并依法行事。
      “正是如此,随后几日的报纸,便以这个思路作主题,”李彦翻了翻这几日的邸报,以及通政司里递出来的消息节录。
      “李可灼用药时,内阁大学士都在场,若真的追究,刘一燝、韩爌也脱不了关系,对李可灼的处罚,内阁的意见应该是一致的,言官们争得再厉害,怕也是无用,”李彦微微摇头叹息:“可惜,大家都忙着争斗,看不到此事的根源。”
      华夏社的编撰队伍在不断扩大,其成员都经过李彦精挑细选,这年头寻找出路的读书人不少,能安心做编撰的并不多,很多人是将华夏社作为进身之阶。
      李彦起初不大满意,后来想想觉得也不错。这些人在华夏社做过,自然会受到社里一些规定与文化的影响,等他们真的进身了,这种影响便会随之扩散。
      更何况与东林书院一样,这些人从华夏社走出去,也会成为华夏社的人脉和关系网,虽然李彦还没想着去搞出个华夏派,但也能给华夏社的发展带来很多方便。
      出于这样的考虑,李彦便敞开大门招收编撰。反正很多人不愿意要报酬。
      当然,要想成为华夏社的编撰,不仅要会写文章,还得接受华夏社的风格,像竟陵派那种文字晦涩的,只能成为华夏社会员,而不是编撰。
      除了会写文章,也不能是书呆子,起码能根据要求写出不同的策论文章,对于观点立场,李彦倒是不作限制,他提倡的是兼容并包。
      当然,身为总编撰,对于最后刊登出来的文章,他都会严格把关,把握政治方向与“度”,免得招来不测之祸。
      同时,李彦也开始逐渐鼓吹言论自由,不以言获罪,后者得到的支持挺多,本来朝廷的科道言官说起话来就肆无忌惮,攻击首辅甚至皇上也寻常;但对于前者,就有那么点障碍。便是最激进的言官,也对庶民议政充满疑虑。
      好在明廷对言论的管制并不严格,只要控制好度,李彦发现想说什么都可以,二十几年前的李贽,就能到处宣扬他的“异端”,华夏社的立场,相对温和得多。即便有一二激进的文章,也会同时刊出与此相对立的,作为商榷。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华夏社的报刊,时常会有一些振聋发聩的文章,但同时又有保守的文章作为调和,通常还是以华夏社的名义做出缓和,有人因此而痛斥华夏社的中庸。
      当然,中庸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再这一点上,华夏社的态度得到的赞誉远多过毁谤。
      也有人认为华夏社不该发表那些激进的文章,不过有了作为商榷与调和的文章,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正是在李彦与石柱子的细心呵护下,华夏社及旗下的几份报刊才得以越来越红火,而华夏社出版的一些书籍,也以其相对低廉一些的价格,以及到位的宣传,还有华夏社本身的名气,而大受欢迎。
      在对一些数据和规则进行调整以后,趣玩馆正式对外发布兵战棋第一版,并在彦熙楼大堂做了第一次公开展示。
      这次展示行棋的一方是茅元仪,他的《武备志》虽然还没有成书,却已经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在京城声名鹊起;而另一方则是茅元仪曾经请教过问题,而引起对方对兵战棋兴趣的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孙承宗。
      这是一次战役级的对局,地图选择为辽东,背景即是当前,兵力配备也一如当前,孙承宗统领明军,茅元仪模拟建奴发起春季进攻。
      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孙承宗、茅元仪都认为今年辽东大旱,那么到了明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建奴必然会发起一次春季攻势,以劫掠粮食。
      “建奴的战略目标无非是通过劫掠,获得物资,并扩大其生存范围,而其春季作战,重在粮食与丁口,”作为兵战俱乐部的一次活动,孙承宗在行棋开始前,侃侃而谈,在此之前,孙、茅二人就这次行棋,或者说辽东春季作战,已经有过仔细的研究。
      “此次作战,我大明辽东军十五万,其中沈阳七万,辽阳六万,后金军战兵两到三万,我明军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然机动能力不及对手,又有广大地区需要分守,兵力无法集中……”孙承宗简单介绍了战役情势。
      大堂中一百多人多是兵战俱乐部的成员,平常也下了不少功夫,闻言不禁屏住呼吸,彷佛置身于辽东那片金戈铁马的战场。
      简单介绍以后,孙承宗与茅元仪分别行棋,李彦则带着特别调集的一批账房和技校学院,负责数据的计算,因为之前已有磨合,还算顺畅。
      为了充分演示兵战棋的玩法并演示战场,孙承宗与茅元仪分别进入二楼的一间的包厢,而他们采用的任何操作,都会递给李彦的裁判组,裁判组经过计算以后,将结果反

第一一七回 杀伤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