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不怎么理解贾宝玉内心的不敢置信,但是自己也觉得刚才的反应稍显平淡,只能逼红了眼睛,稍落了两滴泪。
但是她这个人为人特别真实,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以往对贾宝玉真情流露时,那是十分的感人,现在这种程度虽然也中不溜秋,但是跟以前比起来就显得太生疏了,林黛玉自己也觉得不明白……从什么时候起,宝玉出事在她心里已经司空见惯,看到他好好地又闹起来,也不觉得太新奇,心里反而想着‘只有这种程度了呢?
是从他屡教不改,一天天以自己独有的脑回路理解各种事情,在外面四处搞事开始呢?
还是从他软弱不堪,口口声声爱护姐妹,但面对被教养着进宫的姐妹却只是选择逃避?
不知道,但是她唯一知道的是,自那年第一次进贾府以来,在这一年年的朝夕相处、外祖母的刻意安排下,对贾宝玉培养起来的那些暧昧因子——已经全部宣告消亡了。
说她冷血也罢,绝情也好,但那种迷蒙的情感一旦被扯开,就再也无法重新接上。
除去那层青梅竹马的光环之后,贾宝玉的形象渐渐明朗起来,不说托付终身,就算只是作为表哥来相处,也只是差强人意,不说别的,跟贾琏比起来就可见一斑。
虽然贾琏也只是个纨绔,不喜诗书,只能捐官的标准勋爵子弟,但是若论起精通世情,联络交情,这位表哥才是家里唯一拿得出手的。
就算是在姐妹身上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贾琏无利不起早,但是起码,只要他想起姊妹们来,就能够真真正正的照拂到。
迎春的价值刚刚显露,他就能让迎春的日子一下子好过起来,能让下人重新认识到,这个姑娘是琏二爷和琏二奶奶的妹子,能让父亲重视自己可有可无的庶女。
这无疑从根本上改善了迎春的尴尬处境。
可是宝玉呢?探春连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都撇在一边,一心讨好这位嫡兄,针线是一直送着,聊天的时候也总是照顾着他的想法,又得到了什么呢?
宝玉固然把她当做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妹妹来看待,跟她谈天说地,从不露嫡庶之分。
但是王夫人对探春的态度并没有任何改变,可见他甚至无法让母亲对探春好一点——在他是王夫人最重视的人的基础上。
在贾母、王夫人心目中地位最高的贾宝玉,为什么遇到事就只会用自己的身体来要挟长辈呢?
不过是仗着宠爱罢了。
等眼前的迷雾全部散去,林黛玉突然发现,府里人人说好的宝玉,离开家长的疼爱和支持后居然什么也做不成。
固然,他也有柔软的心肠,不错的诗才。
但是黛玉出生在林如海宦海拼搏的背景下,她又蒙父母手把手的教导,于是深知父亲的才情,同时也看到父亲是如何殚精竭虑的竭力支持,日日在案牍前劳心劳力,这都是为了更高的位子,为了林家不会因为爵位袭尽而彻底没落。
即使曾经被某些心思蒙蔽双眼的时候,她也还不至于认为宝玉比父亲的才华还要高。
那样才华横溢、人品超群的父亲,给她讲诗的父亲,为母亲削簪画眉的父亲,说自己年轻时想要游历天下的父亲,尚要为家族奔忙,在任上竭心尽力,总是希望博得继续往上升的政绩,最后变成了疲惫的父亲,病弱的父亲,奄奄一息的父亲,却也保得林府中母亲和她,能在他活着的时候始终安稳的做着官家女眷,就算是因为家中没有儿子而说不上无忧无虑,但是她觉得,起码比二舅母和元春表姐要自在的多。
即使故去了,黛玉还是因为父亲的关系,能得到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而宝玉,他在享受着全家的宠爱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想过真正的撑起这个家,只知道与姐妹们谈诗作画,一听经济文章就恨不得与人绝交。
黛玉才情出众,秉性高洁不假,但是她也知道,自己既然是凡俗之人,绝做不到不食人间烟火,而若是真的跟宝玉在一起,她的很多东西都不能继续保持下去,因为他只会欣赏每个人的好,却不会保护这种好。
他喜欢黛玉与他心意相通的灵气,喜欢黛玉弱质风流的美貌出尘,喜欢黛玉鲜活的小性子,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软弱的他保护的了的。
在贾母和王夫人都在的时候,他就无法在长辈手下,保护作为孙媳妇、儿媳妇的黛玉,等到她们都走了呢?等到爱他的、宠他的人都离开了呢?
到时候,两个不曾独自生活过的人,在长辈故去之后,要怎么活下来呢?
这都是她在那段虚幻的幸福中没有想过的,而现在它们已经无法掩盖。
只能说幸好了。
幸好她父亲留了后手,幸好她没有选择在这棵树上吊死。
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再给宝玉什么希望呢?
于是面对宝玉睁大眼睛要坐起来拉她的动作,她只能默默的退后一步,缓慢而坚定的把自己藏在了众人身旁,一样拿帕子擦着眼泪,就像他所有的姐妹一样。
不知道这泪
50.第五十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