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都与拓跋长乐一起反对自己。突然间听到请太后前来,皇上立即同意,他知道再没有别人可请——不知什么时候,他已经把朝中的重臣,拓跋家的长辈亲戚都得罪了。
      冯煦看着拓跋弘和拓跋长乐,平和地一笑,在最上面的宝座上坐下,“身为太后,我谁也不会偏帮,一定完全公正!”
      不错,冯煦会用谋略,但从根本上她从来都是公正的,因为她所行的是大道。唯有如此,她才能走到今天。
      皇上从昨天起就被特别的愤怒所包围,他一向最亲近的兄弟拓跋长乐竟然有谋反之意!接着他又痛苦地发现,皇家,鲜卑大族竟然都反对自己。
      拓跋弘要杀了他们,自己是皇帝,手握大权,唯我独尊,可他突然发现皇权已经变得虚无飘渺,抓不到也拿不出来,完全无力掌控,便再次急切地向太后道:“安乐王府里积了上万石的粮食,又有上千副铠甲兵器,他还时常与朝臣们抨击朝政,有人指着朕向安乐王说可以取而代之,他竟然就那么听着,连一句申斥都没有——就这样,朕竟不能杀了他——母后,若是你,能容下这样的乱臣贼子吗?”
      太后看着坐也坐不住,直接上来逼着自己支持他的皇上,在心里评了一句,“没有人君风范。”治理天下最难,拓跋弘才具不够,若能老老实实地接过文成帝给他留下的大好局面,做个守成之君便是最好的,可他却一定自诩为明君,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反倒将魏国弄得山河破碎,人心思变。
      再看拓跋长乐,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得计,其实从没真正参与过国事,未免太过想当然,妄图一步登天。只是,由他来挑破眼下混沌的局面,倒是十分合适,便道:“安乐王也说一说。”
      “父皇过世时天下何其安定富裕,便是母后临朝时也四海升平,可皇上即位才几年,魏国却乱成了什么样子?天下穷弊,到处都有叛乱,平城萧条得不见人影……”
      “中元节后平城之外出现蝗灾,田里的庄稼被吃得只向剩下麦杆,大家都担心不已,纷纷上奏,可皇上却不见我们,只与鹿野苑里的僧人们在一处!”拓跋长乐委屈地说:“自那年平城被围之后,我便从不敢安睡,如今这样更是心急如焚,便在家里存些粮食,至于铠甲兵器原本就我们鲜卑人的本色,不过为了自保而已。至于有几个下人胡说,我并没有听到,皇上一定要给我定下谋反的大罪,我不服气!”
      的确,不必说鲜卑皇族,便是步六孤、铁弗、贺赖等大姓,谁家没有粮食、兵器,谁家不会议论朝政?而眼下谁家又会满意皇帝呢?暗地里痛骂皇帝的也不是少数。
      因此,诸王、宗室、鲜卑贵人们便都道:“太后,我们并非前来逼宫,只是皇上若要杀了拓跋长乐,大家都害怕呀!”
      唇亡齿寒,兔死狐悲,拓跋长乐的心思大家都明白,但若是眼见着他被杀,下一个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到了自己,还不如大家先动手。
      今日来到太华殿的,总有上百宗室贵人,除拓跋子推等几人外,竟众口一辞,全部支持拓跋长乐,反对皇上。
      皇上怒气冲天,“太后,你看他们真是反了!”
      被指为谋反的人齐声道:“那皇上索性把我们都杀了吧!”
      太后摆了摆手,乱糟糟的太华殿一下子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凝神看了过来,等着太后的的决断。
      “皇上,你想没想过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你?”冯煦淡然地指着下面问:“他们并不是与我们一向敌对的刘宋人、柔然人;也不是难以驯服的叛贼,更不是你口中蒙昧不知朝政的百姓——他们都是魏国的王公大臣,许多人都是你的亲戚,原本应该最拥护你,尊敬你,辅佐你的。”
      “正是如此!”有几位老臣便落下了眼泪,“我们哪里会谋反呢?只是皇上,你再这样继续下去,魏国就要亡了呀!”
      拓跋长乐原本就站在前面,此时便也赶紧道:“太后说的不错,大家今日为什么来了,还不是皇上倒行逆施,魏国就要灭亡了!”
      皇上脸蓦地变白了。
      他知道太后恨自己,但还是相信太后最终会帮自己。她不是第一次与自己生气,可每一次她还是站在自己一边,要知道自己是在北宫、在她身边长大的。
      她是自己的嫡母,不管怎么样,都应该支持自己!
      皇上在太后的平静的眼里看到了冰冷,最后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他自座位上猛地跳了起来,疯狂地高喊着:“既然你们都逼朕,朕就什么也不管了,让魏国就此灭亡吧!”

136.让魏国灭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