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日在北宫,冯煦以太子的名义发出了十数道旨意,即便不能全部送出城外,但想来亦能送出一半,可是没有一支援军前来。
      源贺的猜测就是,皇上其实已经知道了平城之乱,只是他宁愿看着平城被攻下而不许诸军援救,毕竟他如今就在武周山,按道理不可能这么久不知道平城的情况。
      许多臣子们也都相信了,除此之外很难有别的原因。
      冯煦比他们更早想到现在的结果,也比他们想得要更远。皇上对自己,对平城内一些人的确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但是身为太后,她却不会与大家一起痛骂皇上,反而还要为他找到借口,“恐怕还有别的原因,皇上才没有及时回援;至于京外驻军,他们只接受圣旨方能调动,太子毕竟还小呢。”
      皇上对母后无情无义,太后却有人君风范。
      群臣们早就知道,但是他们毕竟是皇上的臣子,因此他们一直不方便说出来。可是现在,平城内无论官员百姓,还是军中将士,都在痛骂皇上——到了生死之地,谁又管皇上不皇上的,该骂一定要骂的。
      不论是什么原因,正是皇上将平城大半军队调走,然后自己也离开了,又不允许任何人调兵,这岂不是要整座城里的人于死地?
      太后越平静,源贺等人越生气,“我也算是经历好几代皇帝了,就没有哪一位皇帝像拓跋弘这样的,他心里只有他自己!不配为君!”
      冯煦也是一步步认识到这一点的。拓跋弘对抚养他长大,又帮助他保住皇位的自己十分仇恨;对在方山的皇长子没有一点关爱;其实他对拓跋子推等人,也只是利用——不论任何人,有可能威胁到他,他便不能容。因此,她从不指望能来援兵,“现在,我们还是商量怎么守城吧。”
      “可是我们人太少,叛贼太多,攻城时简直不要命一般,城里的人根本拼不过他们,”大臣们便痛心疾首地道:“最致命的是东城墙有一处不够结实,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倒塌,到时候城就破了。”
      源贺抬起头,坚决地道:“大家商量过了,与其等城破,还不如出其不意冲出平城,毕竟叛贼们不过一群乌合之众,打起仗来没有什么章法,还是很容易逃出去的。现在就请太后和太子换过衣裳离开皇宫,我们拼死保太后和太子平安!”
      太后转身进了殿内换了衣裳,重新出来时带着太子。
      源贺便吃惊地道:“我们的意思是请太后与太子换上寻常的衣裳,如今的盛装很容易叛贼注意到,便不容易逃出去了。”
      的确,太后与太子换的是盛装——魏国宫中并没有关于服饰的制度,就是皇上也没有正式的礼服,但光彩炫丽的绸缎、贵重的貂皮和灿烂的饰品还是很容易看出他们的不凡,庄重而高贵,只要对宫中稍有了解的人,便都能知道他们的身份。
      太后便一笑,“平城是魏国的中心,是我们的家,我与太子不会放弃平城——走,我们一起去东城墙!”
      源贺等人正要相劝,太后虽然才能不凡,但毕竟是女流,哪里懂得打仗的事,她一定以为守城并不难,城不会破——但其实,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自己怎么可能放弃平城呢?这里也是他的家啊!
      可就在这时候,北宫前突然来了一大群女子,她们穿着各式的衣裳,有汉人的,有鲜卑人的,还有其他胡服,但都很破旧——不知她们从哪里找来,却正符合源贺想建议太后的,都是平常百姓的装扮,出城时不容易被叛贼注意,方便逃出去。
      这些女子们或哭或闹或高喊,“太后要离开皇宫,一定要带着我们啊!”瞬间将太后与源贺等人围在正中。
      源贺一时呆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才认出站在他面前是李太妃,不是他老眼昏花,而是李太妃的脸上不知抹了什么,变成了老丑的妇人,裹了件黑乎乎的羊皮袄子,若不是她一向尖利的声
      音,还真分辩不出来,接着还有别的宫妃,也各有特别之处,甚至还有人穿了男装……有她们衬托,更加显出太后和太子锦衣华服,高贵无比。
      太后便抬了抬手,“大家各自回宫,我与太子是要上城墙协助守城的!”
      “不可能!”李太妃尖叫着,“你们一定要先出城了!想把我们都扔下!我也是先帝的妃子,谁也不能不管我,从现在开始,我就一直跟在太后身边!”
      所有人都嚷着,“我们都跟着太后!”
      “那就跟着吧,”冯煦一摆手,“我们到东城墙!”
      虽然是在危急时刻,但太后依旧从容地带着太子登上马

128.为什么攻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