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培植下大幅扩张。而基于要塞炮兵的专业背景与希里芬计画的需要,大量重型的长程加农炮与榴弹炮走出了要塞,成为希里芬脑海中加强右翼力量的重要一环。而为了有效地将这些大家伙搬到前线去,希里芬计画中甚至规划了详细的动员计划,以便征用足够的民间马匹来拖曳这些火炮。
虽然希理芬与他的要塞炮兵支持者们想尽办法增加火力,各步兵军的军长们还是不断地试图在德皇面前进言反对这样的计画。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与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德军胜利都是靠着他们优异的作战机动能力。这样的机动能力一方面要归功老毛奇所率领的参谋本部优异的铁路后勤作业能力,另一方面则需归功给步兵的双脚与马匹们,德军倚靠着他们强健的体魄与坚忍精神,永远可以在离开铁路终点站之后先敌军一步运动到敌军到不了的地方。
德军军长们担心大量的重型火炮不但会让士兵与动物们丧失过多的体能,更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拖曳重炮时消耗大量体力的马匹需要更多的饲料,也会让轻炮兵与骑兵部队的马匹没有东西可吃。在实兵演习中发现拖曳重炮的马匹更会流失大量汗水,让急行军中的部队需要不断地寻找、运输清水给这些可怜的动物。
不断的兵棋推演与实兵演习让德皇体会到真正会让德军速度减慢的不是重炮,而是法国人可恶的要塞。在1900年一次实兵演习的讲评中,德皇亲自下令陆军需要在野战炮兵中装备105毫米口径轻榴弹炮,在要塞炮兵单位中装备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
受到要塞炮兵传统的影响,德军重榴弹炮使用高爆弹作为主要的武器。在配备了延迟引信后,这种炮弹可以有效地穿透攻势的水泥顶部后在工事内部爆炸。虽然这种炮弹主要是为了摧毁物资而设计,但是其震波对一定距离内的人体有着相当强的杀伤效果。
在对付空旷地上的部队时,德军最初为各种口径的榴弹炮配发了榴散弹。同时德军也为105榴弹炮设计了通用弹──减少高爆弹弹体内的火药量,并且加入了一些金属散弹。这种炮弹可以使用定时引信空炸、利用触发引信表面炸,或利用延迟引信来穿透炸。而自1905年起,这种通用弹是一次大战前德军轻榴弹炮唯一的炮弹弹种。
就像历史上在承平时期设计的各式各样通用武器一样,德军的通用弹在一战爆发后也被证明是完全失败的一种武器。在高爆弹里面加装金属散弹让整枚炮弹造价高昂且加工不易,而减少火药后让炮弹的高爆效果大幅下降。想要同时得到两种效果的结果是两种目的的成效都很差,因此在1918年8月战争爆发后,德军很快就恢复生产高爆弹与榴散弹两种炮弹,而不再生产这种通用弹。
虽然有着这样炮弹上的缺点,但却丝毫不减损德军105与150榴炮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事实。当俄国人忙着与奥匈帝国纠缠、比利时人退守国家的中枢要地、英国人忙着重建他们的迷你陆军,法国人则忙着沿着德军前线筑起战壕──这意味着德国人独享着榴弹炮所带来的一切好处。
当德军的榴弹炮把法国人的壕沟开肠破肚的时候,法国人的75速射炮只能勉强骚扰壕沟中德军的好梦。榴弹炮惊人的威力让法军在被炮击时常常惊慌失措地逃离他们浅浅的壕沟──只可惜德国人没有足够的炮弹来歼灭法国部队,或是把局部的胜利扩张让战场恢复机动。
战场上的胜利让德国领导人们更坚信榴弹炮的力量。举例来说,当在1914年10月德国建立他们战争爆发后第一个新的步兵师的时候,这个步兵师──没有足够的骑兵、没有足够的机枪、没有足够的运输工具、没有足够的火炮──但是在这个步兵师中榴弹炮与速射炮之间的比例,由战前步兵师的1:3提升到了1:2。而等到战争爆发后成立的第二批步兵师──1914年12月成立──这个比例更进一步提高,不但在步兵师中105榴炮与速射炮的比例提高到1:1,每个步兵师中更多了一个由8门150榴炮组成的建置重榴弹炮营。要生产足够榴弹炮来装备新成立的步兵师比较容易,但要生产大量榴弹炮来取代数百个既有步兵师中的速射炮比较困难,1915年3月德国战争部重整了所有的步兵师,在新的编装表中每个步兵师有一个炮兵团──由两个速射炮营与一个轻榴弹炮营组成──而在经过了两年的拼命生产,德军终于可以让每个步兵师中105轻榴弹炮与速射炮数目的比例达到1:2。
直到1917年下半年之前,在每个德军步兵师中重炮兵──包括重榴弹炮──所占的比例都还不显著。从战争开始起,每个月德军高层可以临时配属给各步兵师的重炮数量都不断地增加,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总共有148个重炮连,其中104个是配属给各步兵军的重榴弹炮连,其它的则是210毫米榴弹炮与280、305、420毫米口径臼炮及原本希望可以用来摧毁敌人要塞的100毫米口径加农炮。在战时动员生产之下,到1915年底德军重炮连的数量已经从原本的148增加到了1,380个炮连,成长到了10倍。
法国人在不断挨打之下也展开了他们自己一系列的炮兵扩张计画。在战争的最初两年法国人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把所有库存的重炮都拖出来编组成为新的重炮兵连。即便这些库存火炮的口径(95~155毫米)足以与他们的德国对手匹敌,但事实上这些火炮是旧式火炮,在涉及速度上远远不及他们的日耳曼对手;更重要的是,这些库存火炮都是加农炮,而非德国人所使用的榴弹炮。帐面上法军重炮的数字增加了,但事实上从1914、1915直到1916年下半年,法国重炮兵虽然不断英勇奋战,但在面对德国重炮兵时通常是以悲剧收场。
如果法国按照他们一次大战前的准则继续把所有赌注放在速射炮上,结果将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根据战前德国要塞炮兵进行的实验显示,只要150榴弹炮射击80~100发,就可以完全歼灭一个法军75速射炮连──占领100米宽80米深的标准速射炮连阵地,将会损失30~50的人员、60~65的火炮、炮车、弹药、行李及其它物资。
这场灾难没有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法国炮兵们迅速放弃了他们战前的一切想法而且逃得彼步兵还要快。在恐惧心理影响下,法国炮兵在步兵战壕后方2,000~3,000米处放列──而非原本准则中的500~1,000米──而德军炮兵则依据准则在步兵后方2,000米处,因此双方炮兵现在的距离是4,000~6,000米,而非依据双方原先准则计算时的2,000米。4,000~6,000米听起来不算远,但是在法国东北部起伏的环境中,这样的距离意味着德法两军炮兵间至少隔着一个山头。
如同战前许多炮兵专业文章所预测的,这样的间隔让两军炮兵间要侦察到彼此位置非常困难。盲目射击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从山脊后面射来的炮弹可能意味着敌人炮兵在山脊后、山脊后方3,000米、或是在两者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而当时炮兵在选择优良阵地能力上的低落,让炮兵指挥官可能将他的火炮放在任何一个奇奇怪怪的地方;而在反炮兵科技上的低落,更让当时只能在教堂钟塔上、山头上或是热汽球上的观测人员更难找到敌人炮兵的位置。停滞的战线不但炮兵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掩蔽他们的阵地,更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把他们的马匹、行李、炮车等藏到让人找不到的地方。
炮兵射击技术上的障碍让反炮兵射击更为困难。在战前各国炮兵都不强调间接射击训练的情况下,各国不约而同地将炮兵部署在后方;这让所有战前有关于反炮兵射击的理论与准则都成为空谈。面对这样的困境,各国陆军都征召了大批的科学家到炮兵部队中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段期间,对于欧陆各强权炮兵来说,真正的伤害多半是由敌人步兵造成的,而非敌人的炮兵。
这样的关系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步兵与炮兵之间发现他们缺乏彼此间联络的工具──现在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为友军火力伤害──德国炮兵射击德国步兵,法国炮兵射击法国步兵;第二、指挥官们现在对所谓的炮兵决斗失去了信心──既然反炮兵射击击中敌人炮兵阵地的机会跟买彩券差不多,唯一可以消灭敌人炮兵的的方法就是让己方步兵冲入敌人炮兵阵地。
在这种不幸的情况下,榴弹炮更证明了自己在反炮兵战术上的威力。由于榴弹炮的威力与准确性都比较高,此时的指挥官可以集中榴弹炮火力迅速地消灭某一地段战壕中的敌军,同时掩护己方步兵提枪快跑前进,占领这段战壕并且迅雷不及掩耳地冲到敌军后方屠杀手无寸铁的敌军炮手们。但这种战术等于是与时间赛跑,如果步兵们不能在短暂的空档内打开突破口并消灭敌人炮兵阵地,这些担任突击任务的步兵就会被地狱般的敌人榴散弹炮火消灭。
在这些战术条件限制下,大战的第一年成为争夺壕沟之战。当敌军攻占了第一线壕沟时,炮兵为了避免误伤我军都会停止射击──因此德法双方都会把绝大部分的兵力部署在第一线──第一线壕沟的陷落通常也意味着后方炮兵阵地被敌人蹂躏。而只要第一线壕沟可以守住,
榴弹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