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中国古代铸剑术[2/2页]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长江闲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史料上有详细记录的,应该是东汉时代出现的百炼钢。日本在三十五年前出土一把中国的钢刀,上面的错金铭文中,有中平、百炼清刚等字。而中平,就是东汉灵帝(西元一八四年)的年号。百炼,则是反覆加热、折叠锻打一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精纯的钢。可惜这样的技术太费工,动辄耗费数年,才得宝刀三五把。
      到了唐末安史之乱,社会大乱,十室九空,百炼钢的技术就逐渐失传了。到了北宋,当时的大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说到他造访磁州锻坊,观看炼铁,才认识所谓真钢。他还记述了当时的一把宝剑:有人将十支大钉钉入柱中,挥此宝剑一削,钉子全部截断,剑锋却纤毫无损;用力弯曲,剑身如勾,放开来铿然有声,又如箭弦一般平直。
      到了明朝,更是每下愈况。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中指出,当时的工匠不肯好好磨刀,结果砍入不深、刀芒一秃,即为顽铁矣。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视文治武功的一位。他尤其喜爱刀剑,从乾隆十三年到二十二年,不惜人力物力,制作了一批带款识的精美刀剑。由于今上的重视,当时冶炼刀剑的技术又大幅提升。花纹钢就是百炼钢?根据中国自唐朝后就少有刀剑着作、墓葬出土来推测:百炼钢的技术,唐以后可能就失传了。清朝扣鸣刀上花纹钢的技术,很可能是从日本、东南亚、中东、印度学习的。世界上最好的花纹钢不在中国;我们古代刀剑的铸造技术,没有流传下来。
      中国的百炼钢就是一种花纹钢,大马士革刀上的花纹,是钢铁坩埚铸造时结晶的天然花纹;日本刀上的花纹,则是局部淬火法形成的温度线;中国的花纹钢,是百炼钢制作过程中不断折叠锻打后出现的纹理。魏晋时代的文学作品魏都赋就形容当时的宝剑流采之珍,素质之宝,乍虹蔚、波映,或龟文、龙藻。古代对于花纹的形容,如雨、如云、如流星。以前看到这些文字,觉得古人真是夸张,后来看到刀剑上的纹路,才知道真有其事
      中国的百炼钢之所以会发展出各种花纹,是因为可以从花纹的排列整齐、细密与否,鉴定工匠锻造时所花的心血与其功力。淬绿水,鉴红云刀胚完成后,要用锉刀小心地锉出平而直的荒面,再刨出血槽、继续刨光。刀身打造好之后,还需要经过入水淬火。金属经过急遽冷却,可以增加刀的硬度,而变得锋利异常。
      据《太平御览》记载,三国时代蜀国有一位着名的兵器制造家,名叫蒲元。
      有一次诸葛亮命他在斜谷造钢刀三千把,蒲元嫌汉水的水质钝弱,不适宜淬火之用,就派人到成都,取来爽烈的蜀江水。结果士兵取回水后,蒲元一淬火,就发现不对劲,找来取水的人问道:这水里怎么掺了涪江水?不能用了。士兵不肯承认,蒲元再问:掺进去八升,是什么原因?那人知道再也瞒不住,赶紧叩头认罪:我过涪江时,背的水桶翻了,我怕回来交不了差,只好掺进八升的涪江水。
      蒲元能够分辨水桶里有多少比例的蜀江水与涪江水,或许过于神话;但是用什么水淬火,在科学上确实有讲究。北齐时代,分别用牲尿和牲脂淬火。牲尿含有盐分,淬火时比水冷却得快,淬火后刀刃钢质坚硬锐利;用牲脂淬火冷却慢,因此刀背钢质柔韧,可以抵销刃口受到的冲击,以免折断。

中国古代铸剑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