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地中海各国历史
埃兰
埃兰(英文:e),又译以拦或厄蓝,是亚洲西南部的古老国家,在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湾北部,底格里斯河东部,现称胡齐斯坦。埃兰(e)是伊朗的最早文明,产生在伊朗高原以外的埃兰地区。一般认为埃兰国名出自境内hal城邦("意谓神的国家"),因其在圣经广为流传,故沿用至今。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以善战的人民著称,传统上被认为是诺亚儿子闪的后代。
埃兰地区有许多城市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苏萨(sa),西马什,安善(anshan)等。
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约公元前2700-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400-1100年)、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800-600年)。埃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是两河流域各邦掠夺的对象。富饶的两河流域平原,也是埃兰各邦掠夺的对象。因此,埃兰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两河流域国家的侵略和征服,但也多次侵略和征服过这些国家。
古埃兰时期。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基什第一王朝国王恩美巴拉格西(enbaragesi,约前2700年),曾入侵埃兰,将埃兰的武器作为战利品运走。公元前26世纪初,埃兰的阿万第一王朝击则乌尔,称霸两河流域。公元前2550年,阿万第二王朝建立。希塔(约前2280-2240)在位时,国势日盛,连阿卡德王纳拉姆辛(nara-s)也不得不遗使前往苏萨订立友好同盟条约,以抵御库提人进攻。公元前23世纪末,埃兰人攞脱阿卡德统治,建立统一的埃兰联邦国家。阿万第二王朝灭亡后,西马什王朝立。约前2006年,西马什攻灭乌尔第三王朝,将其都城九为平地。前16世纪,帕帕提王朝灭亡,古埃兰时期结束。
中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以安善王朝的崛起为开端。苏萨王朝时期,国王舒特鲁克-纳洪特(shutruk-na-hhunte,约公元前1185-1155年)击败加喜特巴比伦王国,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许多珍宝掠往苏萨。西尔哈克-印舒希纳克(shil-hak-shhak,约公元前1150-1120年)时,埃兰占领两河流域许多重镇及扎格罗斯山东部地区,成为古代军事强国。此后,埃兰被巴比伦第四王朝击败,中埃兰时期结束。
新埃兰时期。公元前8世纪,埃兰与巴比伦共同对抗亚述帝国。不过,埃兰国内这时发生严重分裂,王室内部出现亲亚述派与反亚述派,各地分裂成许多独立王国,难以集中全国力量反抗外来侵略。侵兰与盟友巴比伦也不能很好地协作。加之伊朗语居民这时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西亚政治舞台上。特别是波斯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占领了埃兰的高山地区,切断其平原地区与战略后方的联系。因而埃兰屡为亚述所败,都城苏萨多次遭到洗劫。前639年,埃兰被亚述所灭。在经历了亚述、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的短暂统治后,埃兰成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个重要行省,称为胡泽行省,居民被伊朗语居民同化,称为胡泽人。苏萨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首都,并且作为西亚重要都市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文字
埃兰文字受两河流域影响较大。其文字最早为象形文字。前30世纪出现线形文字。前30世纪末开始使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这是由埃兰地区的阿卡德传入的。平原地区的埃兰人大概都会使用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两种语言,这是楔形文字在埃兰能顺利传播的原因之一。
语言
古代埃兰居民称为埃兰人,语言称为埃兰语,埃兰语和古达罗毗荼语是亲属语言,可以想象古代埃兰人和达罗毗荼人关系十分密切。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约前30世纪-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颂布了第一部法典,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两河文明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已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
远古地中海各国历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