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马镫时代经典战役:亚历山大东征
————格拉尼卡斯战役
——战役进程:
波斯军队拥有地形上的明显优势:双方即将交战的地点位于格拉尼卡斯河的两岸,而波斯人则在东岸地势较高的地方(河岸高约4米),显然马其顿军队略显笨重的方阵要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日后伊苏斯战役类似,马其顿方阵要越过一条河流并在陡峭的地形中作战,他们的优势必须要到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域才能发挥出来,而在这里他们要面临着在河床上被波斯人狙击的危险。
波斯人的策略很简单,利用河流的作用来增加对马其顿方阵的破坏性。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波斯人的军队沿河岸布置成一条松散的阵线,阵线前方是波斯人的重装骑兵,其后则是希腊雇佣军,步兵则被莫名其妙的安排在河岸后的高地上。
战斗在拂晓展开,马其顿列出了一个传统阵型:重装步兵方阵在中间,左翼为色萨利骑兵为主力的雇佣军部队,由帕曼纽指挥。右翼则是亚历山大本人率领的近卫军骑兵、共事者。连接方阵与右翼骑兵的是由轻装步兵、盾兵、侦查骑兵与弓兵组成的一支混合部队。
战役开始之后马其顿方阵开始缓慢的推进,在距离河岸一定距离的地方由先遣队与轻装骑兵率先发起进攻,这支部队起先损失惨重,他们在度过河岸之后就被波斯人的重装骑兵击垮,但是他们却成功的吸引了波斯的精锐,随后亚历山大本人亲率骑兵投入战斗,马其顿骑兵在河岸相对不那么陡峭的地方登岸,双方的骑兵随即厮杀在了一起,战斗中亚历山大本人的头盔被劈开,险些丧命,如果不是近卫军统帅克雷图斯及时拉起亚历山大,那么可能亚历山大的脑袋就会被砍掉了。马其顿的轻装步兵混合部队跟随骑兵打开的缺口冲上了河岸,随即重装步兵方阵也越过河流并展开了一场屠杀,此时波斯人的防线已经崩溃,骑兵部队后撤之后希腊雇佣军与波斯步兵被暴露在了马其顿人的方阵前面,雇佣军的密集阵显然抵挡不住四面冲杀来了马其顿骑兵与步兵,最后绝大部分希腊雇佣军被马其顿人歼灭。战斗开始时希腊雇佣军的5000多人伤亡近3000人。至此波斯军队已经全线崩溃,战役基本结束。
——战术点评:
首先来看波斯人,他们犯了若干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他们低估了马其顿重装步兵方阵的作用,他们认为亚历山大亲率的骑兵才是马其顿的主力,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们的排兵布阵实在糟糕:沿河岸平均展开部队。牵一发而动全身,亚历山大选择让冲击力较弱的轻装步兵与先遣队骑兵去吸引波斯人的注意力,在波斯人的阵线产生动摇的时候亚历山大的骑兵部队得以顺利的越过陡峭的河岸与波斯骑兵主力进行肉搏战。事实证明平均布置的骑兵部队几乎没有抗冲击能力。
第二、波斯人选错了战场。本来波斯人可以选择在马其顿军队渡河的过程中予以歼灭--但是他们没有充足的弓兵与标枪手,把骑兵布置在河岸稍微靠后的位置实在令人感到费解,没有在马其顿军队渡河之后的第一时间予以打击是波斯人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另外波斯人轻视了希腊雇佣军的实力也是失败很主要的原因。在波斯骑兵被冲垮之后,希腊雇佣军提出了停战投降的要求,但是杀到起兴的亚历山大拒绝了,随后希腊雇佣军被赶到了一个山脚下被马其顿重装步兵方阵绞杀--这一仗也是格拉尼卡斯战役中马其顿军队伤亡最大的一次。
如果波斯人选择把希腊雇佣军与自己的骑兵部队统一布置在前线,那么在波斯骑兵与马其顿骑兵交战的过程中至少不会出现防线松动的情况。希腊密集阵虽然在冲击力上不如马其顿方阵,但是依靠陡峭的河岸希腊密集阵可以或多或少的抵消马其顿方阵的优势,波斯骑兵可以安心的对抗马其顿骑兵主力。亚历山大的部队能否顺利渡河都会是一个疑问。此外波斯统帅们争先恐后的寻求亚历山大进行一对一的决战也是他们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失去统帅的波斯人自乱阵脚,这已经成了波斯人的传统,尽管他们也经常用这招对付他们的对手。
再来看马其顿军,首先渡河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战役开始时渡河的先遣队很倒霉的走到了河水较为湍急的一段,他们有一部分人甚至被往下游冲了那么一段距离,但是在早春时节河水深度基本在一米左右,他们很快稳住了阵脚并寻找到了堆满砾石的地方,这里上下陡峭的河岸相对容易,阿明塔斯的先遣队找到了一段较为容易的渡河地点并与波斯骑兵交战。随后亚历山大的军队摆开了他们最为擅长的斜击阵型--即使是在湍急的河水中。不过整个阵型在转向的过程中并不是同步移动的,在看到波斯军队松散的阵线之后,马其顿的左翼比中间的重装步兵方阵要稍微快一点的渡河并与波斯人交战,这样马其顿人传统的斜击阵型变为了一个倒三角状的夹击阵型。率先渡河的左翼色萨利人负责建立桥头堡,而在斜击阵型展开之后,马其顿的骑兵把梯次跟进攻击的任务交给了重装步兵来完成,混战中的波斯骑兵被马其顿方阵一举冲垮。
波斯军队在占据优势地形的情况下依然被击溃其中也有兵器的功劳,马其顿骑兵的短矛与萨利沙长矛并非波斯人的轻型标枪所能比拟,占据长度以及重量上优势的矛在开始的肉搏战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整场战役马其顿军队在事先占据不利地形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扭转颓势,其中最大的功劳要归功于率先度和作战的先遣队轻骑兵,正是他们得死战不退牢牢的吸引了波斯人的左翼骑兵并引来波斯人的援军,才使得马其顿方阵得以在渡河之后冲垮波斯人的中路阵线。
————伊苏斯
——战役进程:
整个战场被帕亚斯河隔开,战场宽度不到3公里,即使按照希腊密集阵的密度来布置兵力,波斯人仍然无法把他们的阵型展开,大流士本人与他的近卫军在整条阵线的中央,他们的前面是希腊雇佣兵组成的密集阵,左翼由卡尔达克重装步兵与弓兵组成,约有3万人;而又易有约3万名波斯骑兵充当马其顿骑兵渡河的屏障。另外在阵线的第二梯次有约几万人的中亚轻骑兵部队担任预备队。这其中将近1万人左右的重装骑兵是波斯军队右翼的主力。
马其顿军队的布阵为了考虑到把有限的兵力填充到足够的宽度而把重装步兵方阵布置到整个阵型的左翼与中路,原先充当左翼掩护的标枪手与弓兵被调到了方阵的前方充当第一波的火力预备队,他们照旧由帕曼纽指挥,亚历山大本人的骑兵精锐在右翼,衔接方阵与亚历山大骑兵部队的是轻装步兵与侦查骑兵,另外原先与侦查骑兵一同布置在连接位置的色萨利骑兵被放在了马其顿骑兵的右侧,估计是为了提高骑兵冲击的力度。
双方基本上都沿用了斜击的阵型,这样就会形成旋转斜击的方式,这就要比拼双方的反应速度与谁的左翼能坚持到右翼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波斯人的布阵没有逃过亚历山大敏锐的反应,随后色萨利骑兵被安排到相对薄弱的战线左翼的后方充当预备队,正是色萨利骑兵最终击退了波斯骑兵的反击。亚历山大随机应变的指挥才能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亚历山大的骑兵轻而易举的冲垮了波斯人的左翼,而突入马其顿左翼的波斯骑兵又遭遇了色萨利骑兵与2000人的弓兵与标枪兵的奋力狙击,在中路与左路成功吸引了波斯人的主力之后,亚历山大亲率近卫军击退了大流士与他的近卫骑兵部队,很快统帅逃跑的消息传遍了全军,波斯人的军队随即溃散,并在逃跑的过程中拥挤在一个隘路上,伤亡惨重。伊苏斯战役基本宣告结束。
某些史料上无耻的夸大了胜利者的光辉形象,实际上在整个伊苏斯战役中波斯军队拥有很大的取胜几率。首先,波斯的骑兵虽然并未在马其顿左路展开他们擅长的包抄阵型,但是依靠不断投入的兵力与重骑兵质量上的优势几乎将马其顿的整个左路击溃;其次在中路马其顿方阵渡河的过程中,受地形的干扰,方阵结合部出现了许多的空隙,波斯中路军的希腊雇佣兵与左翼的部分卡尔达克重装步兵看准时机冲入笨重的方阵中间展开贴身肉搏战,萨利沙长矛的威力无法发挥,而且波斯人在中路占据了局部优势的兵力,这样整个马其顿的左路与中路都显得岌岌可危。
但是马其顿左路的骑兵在战役开始就率先渡河并击溃了波斯的左翼,显然波斯人的弓兵对于马其顿重装骑兵的杀伤力有限,当马其顿骑兵埃过波斯弓兵头3轮的齐射之后冲到了波斯左路的阵前,显然此时波斯人的左路弥漫着恐惧的情绪,急于逃命、缺乏保护的轻装弓兵与卡尔达克步兵挤在了一起,但是波斯人随后依靠人数上的优势暂时性的稳住了左翼,此时马其顿骑兵几乎是被波斯人的“肉盾”所迟滞,根本无法前进,只能就地展开肉搏战。此时的马其顿左翼正经受着波斯重骑兵的攻击,波斯骑兵在渡河之后迅速击溃了马其顿左翼的雇佣兵骑兵,随后整体左转猛攻方阵左翼。左翼阵线的弓兵与标枪兵只能免强的挡住波斯人的骑兵,但是亚历山大在战役开始之初临时变阵调集到左翼后方充当预备队的色萨利骑兵不负众望,在马其顿左翼吸引波斯骑兵注意力的同时他们从右路包抄了波斯骑兵,为了避免被包围歼灭波斯人只能退过帕亚斯河。波斯骑兵的退却其实并不是灾难性的后果。马其顿方阵此时为了跟上右翼亚历山大的脚步开始渡河,在地形起伏较大的河岸边马其顿方阵不可避免得出现了方阵与方阵之间的空隙,波斯人的希腊雇佣军看准时机与卡尔达克步兵插入马其顿方阵中间进行肉搏。实际上在伊苏斯战役开始阶段马其顿方阵已经由32列变为了8列,这样他们的纵队密度就大打折扣,某些方阵的战斗力无法全部发挥出来。
此时的方阵充当了一块巨大磁铁,吸引着波斯人的主力前来会战,波斯人十分清楚马其顿斜击阵的弱点:一旦队形被从中一分为二,缺乏持久力的马其顿骑兵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他们执著的攻击着方阵,此时亚历山大本人已经成功的击退了波斯左翼的卡尔达克步兵,这样迟滞马其顿骑兵的障碍已经完全消失了,整个马其顿阵线自右翼开始整体向左旋转并包围了波斯中路希腊雇佣军的侧翼,在两个方向的双重打击之下希腊雇佣军被击溃。接下来就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大流士逃窜事件,整个波斯军受此事件的影响开始纷纷逃窜,没有被歼灭的右翼骑兵与一部分希腊雇佣军沿海岸向隘路逃窜,狭窄的隘路造成了严重的马匹践踏、误伤事件。
——战役点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来看此次战役中马其顿军队取胜的几个关键的要素:
1、战役地点选择了一个正面宽度有利于马其顿军队避开波斯军队数量优势的地形。
2、波斯人过于高估了弓箭对于马其顿重装骑兵的杀伤力,直接导致左翼未能顶住亚历山大精锐骑兵的冲击。左翼过早的崩溃--整场战役失败的关键。
3、波斯人右翼的骑兵部队追击过于迅猛,以至于在没有冲入马其顿重装步兵方阵时就被色萨利骑兵与轻步兵击退。一击不成影响了整场战役。
4、没有一个稳固的中路。希腊雇佣军的可靠程度显然不如他们的战斗意志,没有自己培养的优秀步兵始终是波斯人的弊病,而唯一可堪重用的卡尔达克重装步兵却被排成希腊密集阵的方式用来抵挡马其顿骑兵。
5、在马其顿骑兵击退波斯左翼的卡尔达克步兵之后,可以迅速的与方阵形成对波斯中路的包抄,形成了一个倒三角型的夹击阵位。其中在马其顿骑兵开始渡河到包抄波斯中路侧翼这段时间内,方阵可以顶住波斯中路的压力如此长的时间,为骑兵争取了足够充足的时间。
6、尽管大流士并不是一个庸才,但显然他在勇气与决心方面不如他的对手亚历山大。日后的高加美拉战役几乎就是伊苏斯战役的翻版。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其顿斜击阵的优势就是依靠一开始骑兵的迅速攻击能力,但同时期的波斯军队拥有更为出色的机动能力,如果波斯人敢于使用相对斜击战术,把自己最为精锐的重装骑兵部署在战线的左翼来迎战亚历山大的骑兵,而把卡尔达克重装步兵与希腊雇佣军布置在中路以希腊密集阵的阵型,或许可以依靠兵力上的优势抵消马其顿方阵强大的冲击力,这样波斯人还是有机会的。但是这样使用相对斜击需要统帅决策者有极大的勇气与毅力,并且己方硬实力支持的情况下。
双方的布阵看起来并没有大的过失,尤其是大流士的布阵显然是经过仔细研究马其顿方阵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其中大流士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布置在左翼的弓兵本来可以充当阻击马其顿方阵的有力武器,但是他们的后方却是卡尔达克重装步兵,一旦他们受到冲击基本是没有什么路线可攻逃脱的。
实际上在马其顿人的斜击阵型一开始进行旋转的时候是由于他们的左翼受到攻击不得不后撤,方阵为了保持与左翼的密集性不得不在前进的过程中向左倾斜,之前通过崎岖不平的地形时产生的空隙被进一部的加大了,如果当时波斯人能很好的利用这个突破口,并且有足够的后续兵力支持希腊雇佣军的冲击,还是有取胜的可能的。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马其顿方阵使用斜击阵型明显的缺陷:
1、如果在地形崎岖不平的情况下方阵的本已不堪的机动能力会进一部的下降直到出现各个方阵之间的空隙。
2、较弱的左翼一旦被迅速的突破,那么右翼的骑兵就必须与时间赛跑,尽快地争取击退敌人的左翼并包围敌人中路的侧面。一旦右翼骑兵进攻受挫,左翼的薄弱部分就要面临极大的压力。
3、方阵并非无懈可击。一旦在开阔的地形进行战斗,方阵就必须减少自身纵列梯队的数量以保持足够横列数量覆盖整个战场的正面,这样方阵最重要的冲击力也会极大的削弱。32-16-8,按照这样的变化方式依次变阵。
如果敌方以楔形骑兵纵队攻击方阵与左翼结合部处的标枪兵、轻步兵,那么可以达到很快速的突破,这样方阵的左翼侧面就会暴露,方阵士兵此时不得不放下长矛拔出短剑进行格斗,武器的优势一旦抵消,那么步兵之间的较量就会容易的多。这样就能达到迅速瓦解方阵的战术意图。
马其顿方阵是一个针对性极强的阵型,使用方阵是一种缓慢的防守策略
前马镫时代经典战役:亚历山大东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