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独立的来龙去脉
战略位置:
外蒙古对于中苏两国来说都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对于苏联来说,如果外蒙古归属于中国,西伯利亚铁路就在中国的可有效影响范围之中;而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一旦不能有效控制,不仅苏联沙俄侵占中国的海参威、库页岛等亚洲东海岸和太平洋西北不能持续占领,西西伯利亚甚至于中西伯利亚等地也不能保全;苏联失去太平洋入口后,无法实现全球争霸,在战争时也极易处于封锁之中,失去了深远的国土,苏联也就没了战略迂回,实力大打折扣。
而外蒙古归属于苏联,外蒙古以北的50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与中国隔离。由外蒙古东南出发,到北京不足600公里,一旦过了中间的张家口,苏联坦克在平原上就可四处纵横;也可由外蒙古东部出发,直击山海关,分割中国东北;冬季时滇藏、川藏路无法可行,从克什米尔进藏又处于印度的威胁之下,只有河西走廊可长年进入新疆西藏,由外蒙古中部南下,占据甘肃河西走廊,可封锁新疆青海西藏。苏联一旦取得外蒙古不仅是可以内保国之长久还有外分中国之利。
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苏联是不可能不动心的,事实上从斯大林专政后苏联就一直不停的对外蒙古进行渗透。而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由于首都位于中国江南,虽然对外蒙古的战略位置也有所认知,但是由于对首都不是那么重要,所以重视程度不及苏联。
外蒙古的独立意识由来以久:
上推至元末,蒙古人被逐出中原,但他们实力犹在,不停寇边。明成祖朱棣把京城从南京移至北京,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燕王,在夺取皇位后要回老家,另一方面也是要巩固北方边防。拜蒙古人犯边之赐,明朝重修长城,现在北京八达岭才有东西看。至明末,蒙古人内部有所分裂,一部分蒙古人得到明政府允许,在长城以北与汉人和睦相处,游牧而居,这一部分历史上“向心力”较强,另一部分被逐至“漠北苦寒之地”,从此逐渐开始有内外蒙古之分。
至清初,先是努尔哈赤,后是皇太极,逐渐征服蒙古诸部,皇太极灭“后元”后,得到了“元传玉玺”,并据此立国。从清朝后,内外蒙古皆正式入中国版图,受中央政府管辖。但是在康熙朝外蒙古的蒙古人几度反叛,连康熙也不得不御驾亲征。幸好当时中央政府势力强大,外蒙古分裂阴谋才没有得逞。
再至清末,国家衰微,外强入侵,夺我领土者,犹以沙俄为甚。沙俄先后占去东北黑龙江以北,新疆以西的大片领土,自然也不会放过中间这块地广人稀的好地方。1911年清朝灭亡,民国成立,外蒙的活佛和王公在沙皇俄国的怂恿支持下,于1912年宣布独立。但在国际上少有承认,且中国政府和孙中山等人皆断然拒绝其独立。但当时中国内乱不断,无力北顾,遂一拖再拖。
蒙古在沙俄支持下独立,中国政府并未承认。后来大卖国贼袁世凯上台,开始还装装样子,后来沙俄以承认袁世凯的政府为诱饵,于1913年和1915年先后签订“中俄协约”和“中俄蒙协约”,里面虽称外蒙为中国一部分,但是实行自治,实际上承认了沙俄在外蒙的势力。随后外蒙宣布取消独立。
在现在蒙古版图西北,原来还有一大块领土属于中国,那就是中国原称唐努乌梁海的地方(现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1914年沙俄出兵强占此地,并将其并入俄国版图。苏联成立后此地成立以克孜尔为首府的土温克共和国,曾在短时间内一度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但很快降格成为俄罗斯联邦内一自治共和国。
话说外蒙在1912年宣布独立,但它一直是以沙俄为靠山,不料1917年沙俄亦生大变故,亦即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始,备受夹攻。一来,苏联急欲在世界上找到支持,以打破外交困境,二来,最早的苏维埃政权领导人也是些以反压迫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苏俄对中国作了许多友好姿态。包括废除沙俄和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重新签订友好互助条约,退还中国所有俄国租界,废除治外法权等等,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是,苏联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列宁曾想归还其在东北,新疆等沙俄抢去的中国领土,但因太不现实而作罢)。
但毕竟到手的肥肉弃之可惜,再者俄国在外蒙也颇有势力。于是在外蒙出了个人物苏赫巴托。其人好象原是外蒙王公某卫队的军官,受十月革命影响,笃信革命理论,曾到莫斯科见过列宁。在二十年代初领导了外蒙的社会主义革命,成为蒙古国的英雄,其肖像见于外蒙货币图格里克上。自是,蒙古坐上了“社会主义国家老二哥”的交椅。曾有位苏联二战老战士对我说:“卫国战争时苏联还没
外蒙古独立的来龙去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