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赵云(75)=徐晃(75)lt;=张辽(76)。
政治方面:对于武将在战乱时代来说这一方面不是很重要,不太可能和别人有较大的利益冲突,出谋划策也有专门的军师,在明主手下只需立功以显名于后世。从这一方面来看赵云徐晃比较有眼光,各自投靠了心目中的明主,并且都十分忠义,赵云在刘备拿下成都后向刘备建议把成都田地分与百姓使之安心乐业,还有刘备不顾一切出兵东吴为关张报仇时说出了他真确的主张:“国贼乃曹丕,非孙权也,陛下宜屯兵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则关中之士无不策马以迎王师兵势一交,岂能骤解”;徐晃在杨奉手下时也有类似的建议: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这与荀彧向曹操建议的“胁天子以令诸侯”有点相似,证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张辽先从于丁原,再从于吕布,最后才投靠曹操,他总算得到了施展自己的才华的机会,政治上没有确实的记载,但并不一定没有政治能力。政治上张辽稍低一点:赵云(76)gt;=徐晃(72)gt;张辽(66)。
统率方面:其实统率到底代表什么意思,我也不大清楚,我想包括俩个方面,一是能统兵数量的多少(如韩信称刘邦只能将兵十万),再就是将领带领的军队战斗力和士气等。张辽长期镇守合肥,所带军队约七八千人,从数量上看已近一万,且战斗力很高,以壮士800击退东吴十万大军: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张辽的统率及勇猛可见一般。徐晃也和张辽一样镇守一方,英勇善战,樊城之战统兵2万余人,长驱直入击败关羽足以显示其统率的部队战斗力之高。“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独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这些都是对他作战和治军能力的肯定。三国志里赵云这方面记载较少,他独自带兵机会也不多,前期就是跟随刘备东奔西走,出兵西川时平定了一些郡县,在汉中之战有很出色的表现,北伐时他失利于箕谷,然后敛众固守,没有导致更大的损失,他的主要任务是牵制曹军,因他碰上的是曹军的主力,那一次失败主要责任不在他,从他吸引大部曹军来看他应该是声名显赫的将领。不过以刘备的识人之明未给赵云独立统兵立功机会或者镇守一方多少是有原因的。赵云的统率要低于张徐2人:赵云(88)lt;徐晃(92)lt;=张辽(94)。
综合方面:不妨把这各项数值加起来算作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将领最主要的是战功和贡献,而政治不是恒量优秀将领必须的标准,所以将政治力减半,而将贡献乘以15来计算:
贡献武力智力政治统率综合
赵云8597757688=128+97+75+38+88=426
张辽9692766694=144+92+76+33+94=439
徐晃9693757292=144+93+75+36+92=440
以此来看,赵云综合能力要比张徐低,当然这么比较是很不准确的,真正的谁高谁低无法定论,他们3人都是三国里最为优秀的将领之一,出于对他们的喜爱写下这么一些。三国正史里赵云的记载要比张徐二人简略得多,他的能力确实颇不如同为“五大良将”的张辽徐晃;演义把他塑造为完美的将军,虽然有点出入,但是赵云还是很出色的,他与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同时追谥为顺平侯,得到当时人们以及后人的肯定,而三国演义作者是不会平白无辜地神话一个毫不出众之人的:“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赵云VS张辽VS徐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