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中国古代能工巧匠[1/2页]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长江闲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鲁班
      提起鲁班,很多人都知道。其实,鲁班不姓鲁,而姓公输,名班。有的书也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盘。因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鲁国人,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鲁班。
      鲁班生于公元前五0七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锯和刨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挺费事。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l‘形的木尺,量起直角来,可方便了!后来,人们都把它叫鲁班尺。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两千多年来,木匠们都尊敬地称他是祖师。
      石磨与云梯
      鲁班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里,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
      邻居们都很奇怪,鲁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围过来看。
      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大家高兴极了,鲁班真是为人们立了一大功啊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不仅是能为人民制造各种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
      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休。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围了多日,干着急攻不下来。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这种‘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古书记载,鲁班还造过一辆‘木马车‘。那是他的母亲死了,为了送葬造的。鲁班在车上安了机关,有木人驾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围了很多人,看着这辆自动行走的木马车,一个个赞叹不已
      奇妙的机关术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这位精于内政、长于战略的武侯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谜团,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制造之术。
      正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评说:“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起要云。”上述种种制作,的确是孔明的手笔,可以大胆地推测,孔明的机械制作术,很可能是继承了战国时期墨子和鲁班的机关之术,并加以发挥改进,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科技。
      先看连弩,《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孔明逝世前把这种武器传给了姜维,书中说“其法长八寸,一弩可十发。”《汉晋春秋》上也有“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的解释。由此推断,这种武器的个头儿不算小,行军携带也不方便,孔明出祁山北伐时,因路途艰险,没有用它来装备部队,所以没有用于实战,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在蜀国批量地生产了一点。由于连弩杀伤力极强,把它作为守城的武器是十分理想的。后来,钟会率领大军进攻蜀国的时候,诸葛亮的连弩发挥了巨大作用。奇怪的是,至今流传下来的却是一弩一箭的小型弓箭,武侯的十矢弩神秘地消失了。
      木牛流马在《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即孔明六出祁山时才出场的,而《三国志》中,则有蜀汉建元九年(公元231年)孔明第四次北伐的粮草“以流马运”的记载,甚至还涉及到制作方法和尺寸比例。书中说,木牛流马这种工具“载多而行少”,“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数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正如后人所幻想的那样,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诸葛亮是一位机械制造的行家里手,他的妻子黄氏也是一位发明家,民间传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她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来推磨的木头人,只要开动机关,那木头人儿就不知疲倦地推起石磨。如果传说成立,那这个木头人儿便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机器人。
      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机关之术也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在从事伟大的营造和工具发明之余,还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天上飞翔的“木鸢”,这个飞翔的木质大鸟,应该是飞机的祖先。
      因为战争的缘故,中国古代机关术很多用在了军事上,最为典型的是诸葛亮的八阵图,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最为详尽的还是《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中,陆逊误入八阵图后“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落得惨败。《水经注》中这样论定:“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说明这个阵法的确是很厉害的,因为它不仅有通常的军事要素,而且,似乎还有许多深奥的玄学,分为“生、死、惊、伤、景、开、休、杜”八种阵法,而且能“变化为周天三百六十五”这样的阵法,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代机关之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现代科技的基石。而很多却已经失传,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中。
      【机关】
      韩志和者,本倭国人也,中国为飞龙卫士。善雕木为鸾鹤鸟鹊之形,置机捩于腹中,发之则飞高三二百尺,数百步外方始却下。又作龙床为御榻,足一履之,则鳞鬣爪角皆动,夭矫如生。又于唐宪皇前,出蝇虎子五六十头,分立队,令舞梁州曲,皆中曲度;致词时,殷殷有声,曲毕则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焉。帝大悦,赐金帛加等,志和一出宫门,尽施散他人。后忽失之。(出《仙传拾遗》)
      韩志和本来是日本人,在中国当飞龙卫士。他善于把木头雕刻成鸾鹤鸟鹊的形状,把机关放到它们的肚子里,发动机关,它们就飞到二三百尺的高空,飞到几百步外才又下来。他又制作龙床御榻,脚一踩上去,龙的鳞须爪角全都会动,卷曲而有气势,像活的一样。他又在唐宪宗面前放出五六十头蝇虎子,把它们分开站成队,让它们按梁州曲跳舞,完全符合曲子的节拍,唱到词的时候,殷殷有声,曲子唱完就一个接一个地退下去,好像有尊卑等级似的。唐宪宗很高兴,重赏他金钱和丝绸,志和一出宫门,就全把它施舍给别人。后来忽然不知他哪里去了。
      鲁般
      鲁般,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於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其父后伺得鸢,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巨千谢之。般为断其一手,其月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出《酉阳杂俎》)
      鲁般,敦煌人,生死的年代不祥。他心思精巧,善于创造。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动,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直到他的妻子怀孕,父母再三追问,他的妻子才说了这一切。后来,他的父亲窥探到木鸢的秘密,敲击机关十多下,乘上它,一直飞到了吴地的会稽。吴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重又造一只木鸢,乘上它飞到吴地,找到了父亲的尸体。鲁般怨恨吴人杀了他的父亲,回来后在肃州城南,造了一个木仙人,让他的手指指东南吴地方向。于是,吴地大旱三年。吴地的一位占卜术士,占卜后说:‘吴地大旱,是鲁般干的呵。‘于是吴人带着许许多多的物品来向鲁般谢罪。鲁般断去木仙人一指,这个月吴地就下了大雨。建国初期,当地人还祈祷过这个木仙人。
      战国时期,公输班也造过木鸢,用它来探视宋国的情况。
      七宝镜台
      胡太后使灵昭造七宝镜台。合有三十六室,别有一妇人,手各执锁。才下一关,三十六户一时自闭。若抽此关,诸门咸启,妇人各出户前。(出《皇览》,《御览》七一七引作出《三国典略》)。
      胡太后派灵昭建造七宝镜台。镜台共有三十六个室,另有一个妇人,两只手各拿着一把钥匙。只要旋转一个机关,三十六个室的门同时关闭。如果将钥匙从这个机关里抽出来,各个门全都开启,妇人的影象出现在各个室前的镜子里。
      观文殿
      隋炀帝令造观文殿。前两厢为书堂,各十二间。堂前通为阁道。承殿,每一间十二宝厨。前设方五香重床,亦装以金玉。春夏铺九曲(‘曲‘字原缺,据黄本补。)象簟,秋设凤绫花褥,冬则加绵装须弥毡。帝幸书堂,或观书,其十二间内,南北通为闪电窗。零笼相望,雕刻之工,穷奇极之妙。金铺玉题,绮井华榱,辉映溢目。每三间开一方户,户垂锦幔。上有二飞仙,当户地口施机。举驾将至,则有宫人擎香炉,在举前行。去户一丈,脚践机发,仙人乃下阁,捧幔而升,阁扇即开,书厨亦启,若自然,皆一机之力。
      举驾出,垂闭复常。诸房入户,式样如一。其所撰之书,属辞比事,条贯有序,文略理畅,互相明发。及抄写真正,文字之间,无点窜之误。装翦华净,可谓冠绝今古,旷世之名宝。自汉已来讫乎梁,文人才子,诸所撰著,无能及者。其新书之名,多是帝自制,每进一书,必加赏赐。(出《大业拾遗记》)
      隋炀帝下令建造观文殿。观文殿的前殿两侧厢房是图书馆,各有十二间,堂前是通向大殿的木造长廊。每一间置放十二架宝贵的书橱,前边放置一张五香木重床,床上镶嵌黄金、玉石。春天和夏天铺九曲象牙席,秋天铺风绫花褥,冬天则加添外罩绵罩的须弥毡。隋炀帝时常来到这里看书。十二间藏书室,南北相通安装着玲珑相望的闪电窗。雕刻的精工细致,没有比它再新奇玄妙的了。而且门上安有黄铜铸制的门环,用玉石装饰椽头。天花板上装饰着花纹藻井,屋梁上架有华美的缘了。这些富丽堂煌的装饰流金溢彩,耀人眼目。每三间屋设置一个方形的屋门,门上垂挂着彩锦门帘,门上面置放两个飞仙,在门下地里安装有机关。皇帝要来图书馆时,就有宫人手拿着香炉,走在皇帝乘坐的车驾前边。在距离馆门一丈远的地方停下来,用脚踏机关的暗钮,门上的两个仙人就降落到地面上,手捧着彩锦门帘再升起来,内室的窗户也立即自动打开,书橱也自动打开,都是一个机关起的作用。
      皇帝的车驾返回宫殿时,所有的门窗都自动关闭,恢复正常。各间书室的窗户,都是一个样式的。这些书,撰文记事,条理分明,秩序井然;文词通顺锋利,说理明白畅达,而且互相阐发。至于抄写,用的都是真笔楷书,没有一点错误。装裱华丽洁净,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是绝代的瑰宝。自汉朝以来到南北朝时的梁朝,文人才子们所撰写的著作中,都没有能赶得上这些书的。这些新书的书名,都是隋炀帝亲自给起的。每当有人进献一部新书,隋炀帝都给予奖赏。
      殷文亮
      洛州殷文亮曾为县令,性巧好酒。刻木为人,衣以缯采。酌酒行觞,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应节。饮不尽,即木小儿不肯把;饮未竟,则木妓女歌管连催,此亦莫测其神妙也。(出《朝野佥载》)
      洛州有位县官叫殷文亮,心灵手巧又喜好喝酒。这位县官自己雕刻一个木人,身上穿着粗丝彩衣。每到聚宴饮酒时,小木人为人敬酒都很有次序。这位县太爷还制作了一个妓女机器人,即能唱歌又会吹笙,而且都符合节拍乐律。如果酒杯里的酒没有喝干,木制机器人就不再给你斟酒;如果没有喝尽兴,那个木制女歌舞艺人,就连唱带吹地催促你继续饮酒。这两个木制机器人,谁也猜测不出它们的机关奥妙来。
      杨务廉
      将作大匠杨

中国古代能工巧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