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中华先祖开拓美洲[1/2页]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长江闲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流波(刘博)
      内容提要:通过对古地理气候变化的分析、对中华上古文籍记录信息的挖掘、对中华文明与美洲文明的对比,充分论证了美洲文明就是中华上古文明的继承和变异,美洲文明的开拓者就是中华先祖。
      主题词:中华文明、美洲文明、《山海经》
      美洲的人类和文明到底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是从亚洲来还是从其它地方来?这些争论由来已久。今天基本的倾向是外来的,是从亚洲而来,有小部分从太平洋岛屿上来,或极少数还从别的地方来。从亚洲来、从太平洋岛屿上来其实有一个总源头,就是从中华来!我们让史实来说清楚这个问题。
      一、从古地理变迁气候变化来分析美洲文明的来源
      350兆年前的地球奥陶纪时代,整个美洲沉入海底。250兆年前的石炭纪时代,美洲大部分还被海水浸没。地球在银河系的周期运转使地球出现冰期变化。这种变化时而使地球变冷,海水凝结成冰,极地冰盖增厚,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沧海变桑田;而当地球变暖之时,冰盖融化,海平面回升,海岸线延伸,部分陆地又沉入海中。
      据考证,美洲居住人类的历史不超过4万年。美洲大陆发现古人类定居点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clovis)发现了109万~年到115万年前的人类遗迹,被定名为“克洛维斯文化”;1997年,在智利的佛得山everde)又发现了生活在125万年前的人类遗迹;2000年,在美国的弗吉尼亚洲里士满(richond)南部发现15~17万年前的人类遗迹。有科学家认为,美洲早期的人类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冰期通过白令陆桥从亚洲过来的。也有学者提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大洋洲飘洋过来的,依据是南美洲当地人的语言和文化因素跟大洋洲的土著有相似的地方。综合起来分析,由于中华先祖分布到东南亚一带有地理上的优先,从东南亚半岛向海洋深处延展逐步到了澳洲、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屿甚至南极洲,其中有少部分再向东到了美洲大陆,这就是今天中美洲、美洲南部发现少量相比美洲北部更古老文明痕迹的缘由;而大部分则是于冰纪时的3万~1万年左右从东北亚的北令海峡、阿留申群岛、天之浮桥岛(案:千岛群岛)到达北美洲再逐步南移的,或于冰纪过后的1万~3000年左右从洋流东渡美洲,海上远涉的先民部分又留在太平洋诸岛上。而从约七千年后特别是殷商时期赴美洲大陆的中华先祖铸就了美洲文明的辉煌。
      古地理变迁气候变化与考古的发现是相吻合的。古人类从一地方奔赴另一地的原因有偶然性和盲目性,更主要的原因一是寻找食物。比如随气候的变化,一些地方水草森林丰富起来,食草动物奔赴过去,食肉动物紧跟其后,猎物的古人类也紧紧相随,形成地球生命链;二是相互争夺生存权,惨烈的争斗后,失败者只好远走高飞另寻生存之地。那么,在地球的现代瞬息——人类的现代人将要走向文明之时——也就是距今10万年到近1万年范围内,地球上有没有这样的地理气候大变化呢?根据研究,距今10一7万年时,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迅速升高,白令陆桥成海峡,这时的人类祖先从亚洲北部迂道美洲、或从海洋横渡美洲,从理论上讲可能但尚无任何依据。距今7万年到1万年是地球最后一次冰期,全球气候明显变冷,冰川大幅度向南推进。在这次冰期中,全球冰川面积扩展到4,960万平方公里,使得面积为36,000万平方公里的大洋水位下降了近100米。距今7—4万年间,属这一次冰期的早期阶段,我国称早大理冰期,欧洲称玉木早冰期,北美称早威斯康辛冰期。这一地理时期处在陆地边缘的陆架浅海,例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等,皆裸露成陆。这时的古长江越过济州岛及男女群岛,直注冲绳海槽,比今日长江长约1000多里。这个时候中华祖先追逐太阳、追逐猎物到美洲,从理论上讲完全可能,但目前无相关考古证据。距今4—3万年间,在地质史上称为晚更新世中期,是最后这次冰期的回暖期,全球变暖,海水回潮。这个阶段给亚洲人类赴美洲增添了阻碍,目前也还少有考古证据。距今3—1万年间,是这次冰期的极度寒冷时期,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世界洋海平面最大下降值为150米左右。此时太平洋西海岸的亚洲大陆架,日本列岛、南方的台湾、菲律宾、东南亚群岛、大洋洲群岛,以及美洲西海岸诸岛,都与大陆架相连而裸露为陆。食草和食肉动物向这些新生肥沃的大森林草原转移,古人类伺机捕捉野兽,追逐太阳,北线经东北平原、蒙古高原、东北亚把华北的细石器带到日本列岛、阿拉斯加;南线沿东南亚群岛、大洋洲群岛以及美洲西海岸诸岛形成太平洋洲岛文明,两线合成完整的环太平洋古文化圈。北线这条细石器迁徙路线与猛犸象从华北、山东迁徙日本、朝鲜、库页岛、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是一致的,与《梁书·东夷传·扶桑国》上说的自中国——倭——文身国——大汉国——扶桑国的路线是一致的,与《尚书大传·鸿范》和《淮南子·时则篇》中关于太昊所司之地起自禺夷秦皇岛碣石、过朝鲜、贯大人国、终于东极日出扶桑之地也是一致的1。南线则留下了众多生存于今澳洲、太平洋岛屿上的所谓土著民族,再加上万年后特别是七千年后炎黄蚩尤等中华部落的大规模横渡太平洋迁移美洲少部分留于洲岛形成今天视为迷团般的海洋文明。1万年后全球气候迅速转暖,延续了几万年的地球大冰期结束,海平面迅速上升,原来裸露的海底平原重又为海,陆桥消失,这些在地球最后冰期前奔赴美洲的中华先祖就在美洲独立发展,成为美洲的早期开拓者。
      而万年以来,无论是中华本土的先祖、还是被隔断在美洲自行发展的同胞祖辈的子孙们,都彼此挂念着海洋对岸,虽隔千山万水、重洋阻渡,心隔不断。先民们或北令海峡、或洋流、或太平洋岛屿一波波一批批与先去的祖先会合或返回中土反馈信息。约公元7000—3000年来陆续迁往美洲的炎帝太昊少昊族、黄帝轩辕族、夸父蚩尤族、殷商人就是中华民族开拓美洲的最优秀代表,他们焕发着中华民族开创不止、永求不息的万古精神!
      二、《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载信息
      古史学者王大友先生对《山海经》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很大部分是对五六千年前夸父族人、少昊族人,颛顼族人大规模迁徙美洲的记录2。夸父族集中记载于《西次三经》、(崇吾山)、《中次五经》(夸父山)、《大荒西经》(桃山、于土山)、《大荒北经》(大人国、大泽贝加尔湖、成都载天山(案:靠近北极地区的山地)、夸父世系、夸父蚩尤联军战黄帝、夸父逐日、槃木千里)、《海外北经》(夸父与日与逐走,博父国、寻木、龟踵国)、《海外东经》(大人国)。这些记载,演绎着夸父人在六千年前炎黄蚩尤败后,自太行山、华山败退河套、阴山地区后,再向北向东沿贝加尔湖、库页岛、勘察加半岛、东北亚、北极区、阿留申群岛到达北美、中美、南美洲的过程。夏商周时的于夷、雩夷、夸夷、南北朝时的大汉国(见《梁书》),以及今日的爱斯基摩人(赫哲人)、阿留申人、美洲的查文人(chav),都是夸父族人及其裔民。《大荒东经》:“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淮南·地形训》:“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波母即皮母、波谷,古秘鲁偕音,即今秘鲁查文化的发祥地毕鲁河谷。《洞冥记》记为“勒毕国”,《西阳杂俎》记为“毕勒国”,《杜阳杂编·卷上》记为“弥罗国”。夸父人在美洲三处立国,即在美洲阿拉斯加地区的“平丘”、“百谷”、桃都山建国;在中美洲汤谷扶桑建国;由于少昊人的到来,被迫南迁在南美洲的古毕鲁——皮母河谷建国,创造了美洲灿烂的查文化。秘鲁特鲁希略的龙墙非常有名,龙墙上的龙为并逢龙,中间有小祭坛,典型的中国式样。祭坛上是鹰鸟和鸟喙猴——狙父。在龙头口下方立的也是鸟喙狙父——举父,而且头上戴着像仰韶文化炎帝氏那样的尖顶帽,这已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他们是炎帝文化的继承者了。
      《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中的黑齿、凿齿国,就是墨西哥。拔除上下门齿,称缺齿、损齿,饰假牙、口含石球磨牙等,俗谓“獠牙”,长期嚼食槟榔使牙齿变黑成墨齿或黑齿等等,这些都是太昊少昊族鸟崇拜风俗,是江苏大汶口居民的习俗,在东夷、越、濮人中广为传承。台湾高山族人、太平洋南岛语系的印度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是中南美洲印第安人,至今保持这一古老风俗。“玛雅”也许就是“磨牙”的偕音。玛雅(sya)人中修或熙(Ⅺ)家族,就是少昊族族裔,他们是酣布时期美洲玛雅五大家族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记载:少昊氏有四裔叔,重、该、修、熙。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重就是颛顼时代的天文官重黎氏中的重氏(甲骨文金文中“重”是观测天文的建木仪器),和黎氏合婚就在重下加“犁”,是羲和常羲的后裔。该是农神刑神虎神猪神,执钺。修熙就是蛇与龟缠绕(合婚)的玄武。这四族到中美洲重为句芒,该为水伯天昊和虎君子,修熙为雨师雨师妾。少昊人到美洲后,与中华本土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此所谓“天济穷桑”、“世不失职”,才有《山海经》中关于美洲少昊羲和国、山川、风貌、矿产、习俗、祭祀等等的详实准确记载。美洲少昊羲和国在中美洲墨西哥西部的加利福尼岛北端和墨西哥羲华华州lja,译作“奇瓦瓦”,有洲、市、村,共17个地区,清末墨西哥给清政府的官方文书中译作“中华华”。古“华”实为“和”(苗),“和”实为“糯”(稻),都是音的渐变,“华夏”就是“羲和”的倒装“和羲”。
      《海内经》所载是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华人种的聚居区,是中华民族主体生活区,也可看着是“王族”聚居区,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海外经》和《大荒经》,便是中华民族分支的生活区,因远离民族主体聚居地,故称海外。这些地区大都荒无人烟,地广人稀,属于新开辟的地区,故以“大荒”称之。这些到美洲、东南亚、澳洲、印度半岛、东北非、西亚开拓建国的中华支族成为“属族”,古称之为“方国”,所谓“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因此,不论山经、海内海外经、大荒经,所记述的均是古中华民族先祖生活、开拓的真实记录。大约在一万年左右中华先祖南下进入中南半鸟进而西亚、东北非,又稍后从中华北部西部过中亚越大漠进入西亚,这两线产生了古印度、埃及、巴比伦、亚述等文明。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几大古文明的内核如语言文字、天文历法、农耕建筑、图腾崇拜大体相近相似,原来实属一个文明体系——中华上古文明之故。
      三、美洲主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应关系
      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些生产生活、风俗习性、崇拜信仰、天文地理知识等基本保持了在中华本土时的民族或部落本色。印第安人的四种本领:制陶术、雕刻巨石术、农耕术、屋场建筑术,都充分反映了中华上古先民的基本技能。制陶术,是中华先民最先发明最拿手的技艺,中华先民走到哪里,就把制陶技术带到哪里并发扬光大;雕刻巨石术,这其实就是中华南方雒民(粳民)——水稻先祖石头祖母崇拜的延伸——萨满教图腾石柱文明在美洲的再现;农耕技术,挖运河,灌溉农田,这是典型的中华南方水稻农耕民族的生产技术;建筑技术,中华先祖无论是在南方、中原还是到了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亚,都能因地制宜建造居住场所,南边的杆栏式建筑、向北的石屋土坯砖房、更北的雪松厚板屋等。用海贝等做为相互交换的“货币”,这与四川三星堆、殷商时期非常吻合。在殷人甲骨文徽号文字中,专有贝氏徽,以舟载人,人肩贝朋。今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称小孩子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你、我、他”为“宁、内、侬”,称“河流”为“河”,典型的长江流域方言系统;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把船称为“赛舨(chaban)”,而中国东南至今仍将一种轻巧的木质小船称为舢板;阿拉斯加的因纽特那留着垂髻的男孩,与华北小儿毫无二至。在美洲的考古中发现中国文字早已司空见惯。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书法,与中国的甲骨文及金文极为相近,有些字的写法简直与中国甲骨文一模一样。难怪美国北达科他州有关机构根据这些“书写的岩石”曾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凡此种种,皆说明古代中国与南美洲同胞的友好往来,昭示着美洲文明来自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给养,美洲印第安人来自中华人种的血脉相联!
      ◆夸父族与查文文化
      夸父人的迁徙美洲路线,是从蒙古高原,进入东北亚,过白令海峡及附近岛屿到美洲再分布到其它地方去的,夸父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亚、阿拉斯加、加拿大、以及格陵兰鸟,最北部伸入到北纬82度,最南到北纬55度,自称“因纽特”(其意为人。其实,今天中国南方方言说“人”有发“因”音的、有发“恩”音的)。《山海经》等古籍记载的夸父人在迁徙过程中的重大信息有堪察加半鸟的博父国和“大汉国”,阿留申、阿拉斯加的踵国,北美洲波谷山嗟丘的大人国,南美洲秘鲁的查文(桃林)国,北极圈的冰夷,太平洋社会群岛和新西兰的毛利——库克人等。今天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海达人、因纽特人、夸邱人等都是夸父人后裔。他们原是华北人,有胎斑、鼻梁平直,扁长而窄,或呈鹰钩状等,呈典型中华人种北亚型,与中华蒙古族接近。爱斯基摩人至今仍活动在北极圈内。
      夸父人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西北海岸再沿岸逐岛南下,留驻夏罗特皇后岛、温哥华岛、美国西部和科罗拉多河流域,到加利福亚岛,居汤谷扶桑。后来少昊族人到来,发生冲突,夸父人才向东进入格兰德河流域,向南迁徙到秘鲁,定居下来,创造了查文文化。查文文化兴起于公元前25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00年左右。自夸父族人在美洲繁衍开来的长达2000年历史长河中,崇拜太阳、猴子、鹗鸷、鱼,珥蛇、操蛇、舞蛇、践蛇等成为印第安人习俗,夸父文化成为秘鲁和美洲文化的瑰宝。
      夸父是太阳之子,夸父族是太阳神图腾追崇族,由北美洲逐日到南美洲,以太阳为宗神崇拜,为终极信仰。在南美洲,不论是查文时代,还是印加(1nca)时代,太阳为最高的图腾信仰,“印加”王也自称为“太阳之子”。太古洪水时代,女娲在王屋山炼石补天,需十三根芦苇才能将云石填补好,积芦苇以平洪水,才有日脐又生、日晕再现、日芒重射、日影方昃。女娲工作十三日,天补地平,于是才休息一天。夸父人的日历周天,是以13日为一周,每工作十三日休

中华先祖开拓美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