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中国皇朝之强大却又弱小的马背民族[1/2页]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长江闲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说到中国历史,大家就会想起黄河,长江,中原,江南,确实,中国历朝历代或者说中国的文明便是围绕着这些江河地域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西北的草原大漠,不能忘记东北的高山黑水,毕竟,在那里的马背民族一直影响着中国大地。
      和中原的农耕民族不同,塞外还有关外的经济或者说生活来源是建立在马背上的,游牧或游猎是他们的基石。从这点上就决定了两者的发展,农耕民族经济稳定,适合聚居,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明,古代文明大都是农耕民族建立起来的,他们种下了庄稼,有了稳定的收成,有了积蓄,甚至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种田,于是产生了技工,产生了商人,甚至还有贵族,城市也建立起来了。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牧羊为生,经济极不稳定,一场普通的自然灾害都能使一个部落陷入毁灭的边缘,他们人口稀少,事实上他们的经济也难以养活象农耕民族那样的人口。以现代的角度看,那些游牧民族最好的选择是放下牧羊的鞭子,拿起锄头,这也确实是早期人类发展的历程。但是,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走向田间,而是留在了草原之上,继续做着牧民。(注:北方草原的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其实并不适合农业耕作,草原民族选择游牧其实并不是他们愚蠢,而是自然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游牧、游猎经济)
      现代有沙尘暴,而古代草原上也不是风调雨顺,沙暴,雪灾,瘟疫,随便的一场灾害就能使得游牧部落陷入绝境,即便没有这些灾害,他们的生活比起城中的贵族,田间的农民还是困苦的,草原只能生产马,羊,牛,这些或许可以解决吃穿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更多的需要,草原上没有茶叶,没有布料,没有金属。这些只有那些建立了文明的城里人才有,他们需要那些,但是城里人对草原上的东西并没有那么渴望,交换还是进行了,但是却很不公平,至少牧民们是这样觉得的,城里的人骗了自己。这就好象工业文明产生后,第三世界国家面对发达国家一般。而且问题还要严重,现在的第三世界国家可以不进口发达国家的东西,还不至于饿死,而牧民们却不能不要城里的东西。牧民越来越穷,他们觉得中原的人实在太奸猾了,而当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刻,牧民终于冲向了城里,冲向了农耕文明的地方。和现代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同,古代的经济和军事却是相反的,农耕文明经济发达,军事却远不如游牧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骑兵们。
      好了,还是回到我们中国的话题上来,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离草原并不远,没少受游牧民族的侵扰,甚至连周王朝的都城也被犬戎攻破过,真是糟糕的不得了,中原的统治者一直头疼,游牧民族的单兵战斗力是要高于农耕民族的,拿锄头的手比不上挥鞭子射箭的手,相对富裕的生活使得无论体质还是进取心上农民都比不上为了生存而战的游牧民族,即便是由农民和贵族精选出来的士兵也一样。事实上,早期的贵族便是专门作战的战士,但即使是这些战士,也无法与游牧民族相比,只有凭借技术上的优势,比如游牧民族没有的兵器如弩,铠甲,这样才能占的些许上风,但是这样的上风很不稳固,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而且全是骑兵,行动相当快速,而要农耕民族建立起专门与之作战的部队,人数上要占优势,还要花费足够多的时间训练,甚至还要花费重金饲养和购买马匹。这样需要强大的经济和组织作为保证。
      幸好,农耕文明对于游牧部族还是有优势的,这并不是体现在战斗力上,而是体现在组织制度上,毕竟,农耕文明在人数和经济上远远占优,只需要一个组织制度来统合。
      传说中中国文明是在治水,对了,就是大禹治水中合力协同,形成了组织,而后的家族继承制使得制度开始确立,在我们现在看,那种制度自然是很过时的,但是在当时,那样的制度能保证一个国家同心协力,一致抗外,而不用每次前一个国君死亡,为了君位先打一场内部混战。而这点就是游牧民族最缺乏的。
      中原文明尤其是秦始皇之后的中原文明,建立了一个相当有体系的组织制度,君王的权力不单是武力上的掌握,还有思想上制度上的支持,尤其是后者,是游牧民族所最缺乏的。游牧民族信奉的是拳头就是一切,武力决定一切的做法,他们的力量更多的消耗在争夺内部的权力之中,而中原文明也乐见其成,因为游牧民族精力在内耗上,那对中原的威胁就越来越小。匈奴的分裂,突厥的分裂,汉朝和唐朝是下了不少工夫的,即便在其它各代,统治者也是采用这种做法来防止草原的威胁。(这也不单是中国,古罗马对蛮族也是采用这种方式。)
      先从汉朝说起吧,每次中原内耗作战时,便是游牧民族整顿发展的最好时期,强大的秦朝灭亡,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几场大规模战争之下,终于被匈奴统合,强大的匈奴帝国建立了,这是一个有史以来第一个对于中原占据优势的草原帝国,这个帝国控制着整个中亚,汉朝对她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用和亲这样的方式来巴结。
      万幸的是,这个匈奴帝国统治基础是薄弱的,整个匈奴帝国臣服于单于一人之下,但是此外并没有确立完整的组织结构,一旦单于死亡,单是谁来继承就要经过一番争斗,而且匈奴自身也没有确立完整的文化。假如匈奴当时灭了汉朝,也是无能力统治中原大地的,最有可能的是使中原象罗马帝国一样分裂,而自身也慢慢分裂,溶于各族之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匈奴在欧洲,冲垮了罗马帝国,但是却建立不了自己的帝国,阿提拉死后马上便分裂,相信在中国也是会如此。
      匈奴帝国是建立在抢夺别人的劳动果实上的,他自身建立不了文明,这是一个悲哀,当然,这不代表他不能毁灭别人的文明,就象他们毁灭了古罗马的文明一样,幸好,他们面对的是汉朝。
      现在说起中国强盛时期,那就要说到汉唐,尽管我认为从实际作战能力上看,宋明并不很差,但是也确实要承认,汉朝那时的战斗力是极强的。
      前文说到贵族其实是由战士演变而来的,确实如此,春秋时期,作战主要在贵族之间进行,为了体现自己的勇武和统治地位,或者说贵族的荣誉。(有点象日本武士和欧洲的骑士)贵族是不畏生死,奋勇无比的,而战国时期战斗已经以平民为主,但是这种精神还是保留下来了,之后的秦更是以尚武雄霸六国,而汉朝紧随秦后,要论尚武精神,汉朝可不是安逸的宋明甚至唐可比拟的。(尚武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就象征着荣誉和纪律,象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度也是极度尚武的,德日的奇迹不能不说是有这种精神的关系,不过尚武精神和平民文化有点格格不入,毕竟两者价值观是不同的。)
      不单是精神层面,汉朝时期中原的武器装备科技水平也远远超过匈奴,匈奴的科技水平落后,许多物品需要从中原进口。汉朝和匈奴开战就禁止铁器输入匈奴,这一招相当灵验,匈奴的装备只能靠抢夺和从走私商人那高价赎买,这大大削弱了匈奴的战斗力。(实际上这一招历代都用,一和外族交恶便禁止进出口,搞贸易禁运,屡试不爽,每次游牧民族和中原开战后的和约都要求开互市之类的贸易场所。这和现在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搞禁运一样的道理。)
      即便如此,匈奴也是一个超级强国,事实上,这是蒙古崛起前中原政权所面对的最强大的敌国,就连唐朝的突厥也无法与之相比。而且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优势使得与之作战的国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训练装备一个汉朝士兵的代价是无法与匈奴士兵比拟的。
      本来,汉朝有一次快速解决战斗,瓦解匈奴政权的大好时机。那便是马邑伏击,假如这次伏击成功,就算不能全歼匈奴主力,只要能把单于这样的统治核心一网打尽,那就可以了,这样匈奴内部便会发生混乱,自己四分五裂,汉朝再分化利诱,打起来就方便多了,就象唐朝突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一举而定西疆一样。可惜这次伏击失败,(第一次消灭单于那要等到陈汤的那次突袭了,所以陈汤对汉朝之功绝不亚于霍,卫这两位名将。)使得匈奴和汉朝发生了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就象现代的总体战,汉朝完全是依靠整体国力的优势压倒了匈奴。
      不单如此,汉朝,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他们都采用以夷制夷,分化打击匈奴残部和西域各政权,终汉一朝,西疆再也不能为祸中原,这是以后各朝包括唐朝也没有作到的。
      事实上,即便到了魏,中原也对西部游牧占据着完全的优势,晋朝早期也是如此,著名的五胡乱华与其说是游牧民族攻入中原,还不如说是因为八王之乱造成中原权力发生真空,而把游牧民族吸引过来的。这次,是中原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问题。
      但是,即便如此,游牧民族的组织结构也没有作好入主中原的准备,在进入中原的各游牧民族中,匈奴是最有组织,汉化最久的,也正是匈奴的主导击垮了西晋,但是即便匈奴自身也不得不用“汉”这样自欺欺人的政权称号。(不过匈奴领袖自己都用“刘”这样彻头彻尾的汉姓,真难想象他们还有多少匈奴传统。)
      匈奴入主中原,但是他本身并没有作好统治中原的准备,他根本无法象当年匈奴帝国那样控制下面的战士,所以等西晋灭亡后,五胡内部就开始分裂,自相残杀了。
      在历史上,东晋是个常被忽视的时代,但是实际上我们要好好的感谢东晋,要不是东晋和之后的南朝支持这么多年,中原文明很可能就象古罗马文明一样被毁灭了。
      实际上,东晋能支持这么多年,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东晋的战斗力令人吃惊,之后南宋号称历代最富的时期,但是对北方的金蒙都处于劣势,但是东晋却在一定程度保持着对北方的优势,祖逖,桓温,刘裕的北伐成果都是相当辉煌的。须知就在不久前的三国时期,东吴对北方还是以自保为主。
      这其中自然有东晋在战斗力上和之前相比并没有退步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东晋在组织制度上的优势,虽然东晋政权也不安定,屡有叛乱,皇族势力不强,(每次北伐都有异心,祖逖除外。)但是以司马氏为首,各士族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还是确立下来了,基本上还是一个稳定的政权,从一个程度上,还是一个占据正统的政权,(十六国凉这样地处边远的国家都尊奉东晋为正统,早期的鲜卑慕容也尊东晋为主,就算前秦时期苻坚的大臣们都认为天命在东晋。)而北方一片混乱,各族争斗不止,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使得势力并不强大的东晋每次北伐都能获得丰厚的战果,实际上几次北伐都有恢复全部失地的时机,只是因为各种关系而没有成功。(东晋的士兵还是以步兵为主,但是即便如此,比起宋朝的步兵也要强,所以说单纯把宋打不过辽金蒙归结为步兵对骑兵的弱势是不对的。)
      到了苻坚统一北方,这样的实力可比东晋强得太多了吧。但是王猛临死前对苻坚说:“东晋虽然远在江南,但是它继承晋朝正统,而且现在朝廷内部相安无事。我死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去进攻晋国。我们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留着他们总是后患。一定要把他们除掉,才能保障秦国的安全。”
      王猛是个相当杰出的政治家,看事物比较清楚,他很清楚看到虽然前秦统一北方,但是并不稳定,苻坚善待各族这是他个人的风度,但是这也造成内部复杂的势力关系,内部各族都有异心,组织机构并不平衡,只是因为前秦一帆风顺才被压制下来。而这点恰好是东晋的优势,东晋虽然实力不强,但是组织结构经过一段时期已经稳定下来了。(从这点上说,称东晋为正统也没有错)假如在没有整合的情况下和东晋对抗,就算战胜,也很可能引发内部各族的野心,纷纷自立。
      淝水一战在战役上有一定的侥幸成分,但是之后前秦的崩溃却是自己造成的,拿淝水一战和赤壁一战比较就可知,单纯从军事角度上看赤壁战败曹操损失不亚于淝水的苻坚,但是曹操的北方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很快恢复了实力。而前秦因为一战就分崩离析,这可见前秦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组织。(之后中国历代都有这样的败仗,但是败国都没有这样的后果,尤其是在主攻的情况下。)
      北方真正把组织完善那要等到北魏建立,然后全面汉化,采用汉族统治制度,这样才慢慢统合了自己的组织结构,之后东西魏还有北齐北周的对抗那就是组织内部为了霸权而发生的战争了,并不影响他们组织结构的基础,不过那时的北方已经不能称之为游牧民族了,已经完全的汉化了。(不过即便这样,北朝的组织结构也不能称完全优于南朝,虽然宋代东晋后,实力日益下降,真正北方实力完全高于南方那要等到侯景乱梁,梁朝的基础士族在这一仗中完全毁灭,梁朝被陈代,梁朝皇族后人投奔北方,这时北方已经对南方占据了绝对优势,不过就算这样,隋文帝对陈还是小心谨慎,不过那时陈还以正统居之,以外藩看待北方的隋,那就有点不识时务了。)
      经过几百年的战火,隋唐皇朝建立了,这是一个混血的皇朝,但是在组织结构和文化上看,这是一个完全继承了汉晋的中原王朝,而此时,中原文化还是要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不过现在的游牧民族不再是匈奴,而叫做突厥。
      说起中国辉煌的时代,大家总不免想到汉唐,确实,汉唐两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当然,唐朝比起汉代要逊色一些,两汉时代除了匈奴外,并无大敌,即便是继承两汉的魏晋,也对游牧民族占有优势。(八王之乱改变了这一切),而唐朝对游牧民族并不占优势,先有突厥,后有回纥,吐蕃。这一切的问题根源在哪呢?我们一步步来看。
      首先是军队的战斗力,单纯说单兵战斗力,汉唐相差不多,汉朝征兵制度(也有世兵和募兵,但是不占主导)不见得比唐朝府兵制度(后期是募兵为主)好,而说战斗精神,唐朝人热血豪迈,尚武精神不亚于汉朝。(唐朝诗人很多歌颂边关杀敌的。)但是,对手的力量也大大增强了,马镫的发明这对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自然有利,突厥回纥也不单纯是没有文化的游牧民族,他们受中原文化极大的熏陶,虽然还不至于达到日后辽金的程度,也相差不远。而且唐朝内部构建也有问题,这在下文就会提到。
      不过突厥这个敌人却远不是当年的匈奴帝国。主要还是组织结构的问题,在这点,他还不如自己几百年前的前辈,布明可汗统一突厥帝国不久,他的儿子们就把突厥分成了东西两边,这两个兄弟政权时而联合,时而分离,等到隋朝南下灭陈统一中国,帝国的君王——那位怕老婆但是又雄才大略的隋文大帝把视线转向西疆时,突厥帝国还没发觉身边这个庞然大物的威胁,而是继续吵吵闹闹的分着家,只是这分家未免过于血腥了。
      其实早在东西魏时期,中原的政权就开始对西疆的游牧政权动手了,传说北魏的建立者鲜卑族是和突厥有着某种程度的血缘关系,这或许是西魏帮助突厥推翻柔然统治的一个因素,但是这不妨碍已经完全汉化的中原王朝对曾经是朋友的突厥帝国下手,其政策是简单而又复杂的以夷制夷,扶持弱者败者挑战强者胜者,等到隋帝国建立,这一手段已经炉火纯青了。
      先是支持西突厥反对名义上是他君主的东突厥可汗的统治,使西突厥彻底的分裂出去,在西突厥势强后,又支持东突厥反击,隋帝国还挑动西突厥属下的铁勒族造反。在一连绵的外交阴谋或阳谋下,曾经使拜占庭和波斯帝国都感到恐慌的帝国就这样垮台了,而东突厥的可汗完全臣服于中原大帝的天威之下。即便到了隋炀帝的早期,东突厥的可汗对隋帝国还是报着恭顺的态度。(以夷制夷的政策只有建立在自己国力强盛,而对方的政权组织混乱的情况下,象宋面对的辽金西夏,其组织制度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而清朝要以夷制夷更是梦想,他面对的西方列强无论是组织制度还是国力都远远超过清帝国。)
      不过隋帝国的内乱和远征高丽失败使得忠诚开始动摇,野心开始恢复。始毕可汗首先开始了反叛的行动,而且,在唐帝国的建立过程中,他和他的继承人颉利可汗也试图用隋帝国的方法培育他们在中原帝国的势力。但是,突厥的可汗对这一招运用的不是很纯熟,而且他内部的组织还没有得到完全统合,他一直没有在中原四分五裂的情况下用兵,这样等到公元624年和公元626年颉利进攻长安的行为就象没达到目标的小孩子赌气一样草率,事实上,颉利对自身内部的控制能力也没有自信,于是,这两次行为便以虎头蛇尾告终,不久唐帝国开始了反击。
      唐帝国的进展比汉帝国要快的多,这要归功于唐帝国对西疆的熟悉和对手的软弱,汉帝国对匈奴帝国的了解并不多,西域各国是在对匈奴俘虏的审问中才得知的,而唐帝国对西疆各族知根知底,而匈奴帝国对于西疆的控制也不是不久前才回复元气的东突厥可比的。
      最终李靖那次出名的雪夜进军决定了胜负,颉利被俘,东突厥的反抗核心消失了,而此时的复国的西突厥在一次离奇的暗杀之后分裂,再也没有能和唐帝国抗衡。
      唐帝国的战争成果是辉煌的,他善于运用已经臣服于自己的势力,象突厥王子阿史那杜尔也忠于唐帝国并为之服务建立无比的功勋。之后的高宗和武后,国内政局在变化,但是唐帝国仍保持着对外的压力。此时西南高原的一个部落吐蕃正在崛起,他的组织制度似乎比突厥帝国高超,而战斗力也不亚于北方的邻居,但是这不能阻挡唐帝国的前进。
      向西疯狂的进攻追逐,这是唐帝国还是他手下那些边疆大将的目的呢?应该是两者兼有?应该是两者兼有,这倒不是因为唐帝国统治者和他们手下大将那些游牧民族的血液作怪,而完全是一种帝国初年惯性的扩张,或者说反弹性的扩张,为了反抗一个敌国打败他又斩草除根,帝国很随意的就开始了扩张,尤其在扩张过程中发觉遇到的都是无组织无体系的抵抗时,野心也随之萌发出来。罗马帝国如此,汉帝国如此,蒙古帝国也如此,唐帝国也不例外,而且他的扩张更有效率,征服一个地方再用一个地方的军民再去出征,这种滚雪球的扩张方式是很有效的,蒙古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个中高手,而汉帝国在西域也玩过这招。唐帝国也是,他无止境的膨胀着,甚至没发觉自己军队中本族士兵的减少,不过此时在顺境中,唐帝国如日方中,谁想得到这个小小的阴影呢,李林甫大人正准备再增加几个胡族将领呢,帝国的扩张似乎是不可遏制的,那个怛逻斯之战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帝国的扩张没有停止,似乎他正在考验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能扩张到的最大极限。然而,此时灾难降临了。
      唐朝使用异族将领是各朝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这是与汉朝最大的不同,汉帝国主要的军事将领都是汉族,出征西域虽然时常征发异族兵,但是主力精锐还是以汉兵为主,异族大都是随同作战,不编入正规军。而唐朝异族已经大量的加入军队,这和汉唐的兵制有关吧,汉代毕竟以征兵为主,主力还是中原百姓,唐朝玄宗时期基本已经是募兵为主,而国泰民安,人民都不思作战,最大的兵源便是收编的异族了。当然,这时的异族基本已经归于唐帝国疆域,象阿史那杜尔,他的突厥已经归于帝国领土,他的位置是帝国边疆总督,这不亚于在突厥做一个小王子。象高仙芝,许多人为他的高丽血统津津乐道,甚至有人说他是高丽名将。(这个最晕。)问题高仙芝他的祖籍高丽已经灭亡,在他父辈已经迁移到本土,假如那位先生坐时空隧道跑过去告诉他,你是高丽人,应该恢复故国,他一定当你是疯子。(是高仙芝你以为是慕容复啊!)
      所以说异族为兵为将到不是问题,但是藩镇就成了一个问题。藩镇制度的建立实在是一个唐朝组织制度的大败笔。虽然说藩镇对于扩张实在是一个很有利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不能建立在完全独立的基础上,象藩镇这样集财政军大权于一身,俨如一个独立王国,这是迟早要出事的,不单是唐朝,西汉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变,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不是强干弱枝就能做到的,再弱的枝,只要有一定实力,配合一点的野心,就会对中央政权挑战。所以说唐朝的组织制度发生了异变
      而且,安史之乱的发起人安禄山将这点放大到最大,他在北方数镇权力扩张到最大,他任命私人,尤其重用胡族将领和士兵,(毕竟一般的汉族乡土观念和正统观念很深,要他们打自己的家乡,推翻唐朝统治难度比胡族要大的多,所以安禄山屡次找借口要求更换汉将,也是因为这样唐明皇起了疑心。)极力削弱士兵中对中央的效忠心,最后发动叛变时,他已经彻底的控制了军队,当发动叛变时,已经无人敢质疑他了。
      安史之乱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也是一个转折点。
      从近点看,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失去对各地藩镇的控制,原来藩镇财政军三权虽然在手中,但是用人权还是在中央那里,但是这之后基本也被地方掌握,藩镇成了真正的独立王国,而力量分散的唐朝根本不能控制西域,回纥吐蕃各政权卷土重来,不过回纥吐蕃各族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吞并的地步,于是就形成了这样有趣的情况:唐朝内部,中央和地方势力平衡,地方保持对中央的名义效忠,而中央也不敢随便取消地方割据,而中央政权也不敢要求地方政权扩张出征什么,因为这样有故意削弱地方势力的嫌疑,而中央政权也不敢大肆扩张中央力量,因为很有可能刺激地方势力,即便扩张力量是为了应对外族。而另一方面,回纥和之后的回鹘帝国,吐蕃渐渐衰落下去,但是他们的力量又不是单一的藩镇可以比拟的,而中央政权却不能随意的集中力量进攻,尽管此时西疆比当年的西疆还要弱的多。帝国在一种痛苦的平衡里过日子,就算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改变。
      从远点看,安史之乱是汉族政权扩张的转折点,这之后,终唐一代,到宋,一直衰落着直到南宋灭亡达到终点,而明初短暂的复兴也犹如昙花一县。
      让我们记住这一年,公元907年,唐终于受不了折磨,倒下了,让我们再记住这一年,公元936年,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也是我们常说的辽。
      契丹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民族,他的汉化程度很快,他建国不多久,就确立了相当完善的组织制度,之后

中国皇朝之强大却又弱小的马背民族[1/2页]